直通随州 | 编钟鸣古调 山水绘新篇
随州:编钟鸣古调 山水绘新篇
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初秋的随州,文旅活力迸发——首个城市水上夜游项目启航、“一季三会七赛”赛事火热开赛、文旅产业大会共话发展,一系列新举措构建起“随游随享、自在其间”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让游客邂逅不一样的随州魅力。
8月底,白云湖畔流光溢彩,随州市首个城市水上夜游项目“云湖夜澜”正式启航,也拉开了2025年随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序幕。游船从舜井大桥出发,至编钟大桥结束,60分钟的航程里,“炎帝长歌”、“钟鸣天地”、“隋风宋韵”、“时代随想”四大主题篇章次第展开,10余处实景演艺节点串联起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编钟文化与红色文化。3D水幕投影、湖面光影舞蹈、桥体激光矩阵搭配真人表演,让游客在泛舟湖中时,沉浸式感受随州千年文脉。
武汉游客 王梦娜:像我之前来随州旅游,就是看了白天的景,但是现在有灯光秀,坐船还可以欣赏随州的一些古老的文化。
武汉游客 李沁妍:风景非常漂亮,非常震撼!
白云湖夜游还与湖畔一侧的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形成水陆联动。游客从舜井码头上岸后,步行即可踏入青石板铺就的街区,在黛瓦飞檐间体验市井烟火,实现“夜游+街区”的双重文旅体验。
随州文体旅集团副总经理 邱迪:白云湖夜游项目,也把我们草甸子街的夜游串联了起来,对我们整个街区的提升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文旅好戏不止夜游。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一季三会七赛”的开场活动,2025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湖北随县站)在青山绿水间开赛,1500余名国内外专业车手及骑行爱好者齐聚于此,赛事规模创历史新高。赛道不仅是竞技舞台,更串联起大洪山的巍峨、琵琶湖的灵动、乡村田园的诗意,终点直达炎帝故里景区,让选手在比拼中饱览随州山水人文。
2025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湖北随县站)男子公路自行车俱乐部组冠军 侯栋乙:从大洪山一路骑下来,整体的路况也非常好,赛事保障也是非常到位。
2025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湖北随县站)参赛选手 曹焯锋:这里的风景很优美,希望可以再来一次。
今秋,随州还将迎来湖北省桨板锦标赛、2025随州全程马拉松等赛事,以“赛事经济”点燃文旅消费新引擎。而在8月29日举行的随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文旅界“大咖”齐聚,围绕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赛事品牌建设建言献策,为随州文旅发展谋篇布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中心总规划师 宁志中:我们无论是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还有我们今天的人文环境,我们今天的产业发展基础等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具有很好的融合条件,我相信随州的文旅产业发展明天更好。
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陈国忠:随州在新一轮的发展当中要选准战略,确定目标,实施科学的发展路径,引领全市旅游业实现完整的转型和发展。把神农文化、编钟文化,以及我们的历史文化,融入到主题酒店、主题景区和乡村民宿当中,让人们来到(随州)听的是随之音,品的是随之食,看的是随之景。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元欣:未来,我希望在营销传播方面继续去努力,全民共创、全民共同参与赛事传播,形成巨大的网络流量来吸引各方面关注,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随州,因此也会到我们随州来旅游。
办实事解难题 | 曾都:青年驿站筑巢引凤 打通人才流入堵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初入社会的青年求职者而言,“第一公里”的住宿难题往往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拦路虎”。为破解青年人才流入堵点,随州市曾都区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创新打造青年驿站服务模式,为城市引才留才注入新活力。
前不久,刚刚大学毕业的杨蔚琪通过青年驿站小程序,顺利申请到曾都区青年驿站的免费入住,她准备前往附近企业参加面试。对于刚毕业的她来说,驿站的出现,让她在陌生城市里有了“第一个家”。
武汉城市学院毕业生 杨蔚琪:免费入住7天,环境也很好,还送了公交卡,这大大减轻了我找工作的经济压力,也让我能够更安心地奔波于各种面试之中。
杨蔚琪入住的青年驿站,依托浙东楚越国际酒店打造,地处曾都区核心区域,周边企业集聚,为求职者节省了大量通勤时间。走进驿站房间,30平方米的空间里,独立卫生间、床、桌椅、空调等一应俱全,窗明几净的环境让人倍感温馨。
湖北浙东楚越国际酒店总经理 贾宏章:在我们这里也可以租赁到应聘的西装,他们去到其他地方时,我们可以提供应急保障车辆,我们还为他们提供了休息区和办公区。
不仅如此,青年驿站还推出“一对一管家服务”,由一名团干部和一名酒店专员共同对接,提供企业对接、政策咨询、城市融入的一站式服务,通过30多场青年夜校、就业指导、人才交友等活动,解决求职者的后顾之忧。来自鄂州的吕永昌,通过青年驿站快速入职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底盘技术员,如今已在岗位上稳步成长。
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底盘技术员 吕永昌:从7月份到现在,我已经参加了三次青年驿站组织的活动,虽然我是个外地人,但我一点也不感觉到孤单。
青年驿站的出现,不仅让求职者受益,也为企业招才引智打开了新通道。过去,不少外地毕业生因短期住宿成本高、信息不畅,对来曾都求职望而却步;如今,驿站的闭环服务打破了这一壁垒。
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团委书记 叶俊吉:今年我们招到了4名成熟人才,这直接拓宽了我们的招才渠道,提高了我们的招聘效率和入职率。同时,驿站组织的产业参观沙龙活动,也成了我们企业展示自身,提前锁定潜力员工的绝佳平台。
截至目前,曾都青年驿站已提供免费住宿16062天,发放价值200元的公交卡38张,大大节约了人才入随的生活成本,其中31人成功实现就业,初步就业转化率达62%。
共青团随州市曾都区委副书记 张继文:下一步,曾都区团委将通过资源整合提升运营效能,推动青年人才驿站从“有”到“优”转型升级,并强化与零工驿站、人才公寓和企业招聘数据库的政策服务衔接,构建求职、短期住宿、长期安居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以实际行动支持青年人才在曾都安居乐业 建功立业。
引进来到走出去 随县成为全国蕙兰种植产业标杆
随州市随县享有“中国蕙兰之乡”的美誉,然而,传统的兰花种植普遍存在存活率低、繁殖速度缓慢等问题,如何打破这一制约?来看随县万和镇的探索!
沿着264省道走进随县万和镇,连片的兰花种植大棚格外显眼,这里正是随县“百里兰花长廊”的核心区域。记者来到湖北荆楚国兰产业园,一进智能种植大棚,阵阵凉风就扑面而来,与棚外的燥热形成鲜明对比。
湖北荆楚国兰产业园负责人 石刚:这个装置是我们整个兰园的温控、风控,还有阳光的控制系统,有了这个控制系统以后,兰花的生长期拉长了,一年完全可以(成苗)。
随县万和镇种植兰花历史悠久,但传统的种植手法普遍存在兰花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繁殖速度慢等窘境。2016年,当地兰花种植协会通过政府引荐,前往江浙一带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并引进兰花种植智能系统。这套智能系统的作用不仅可以将兰花生长期从6个月延伸至8个月,还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有效避免兰花最容易得的软腐病、茎腐病。
湖北荆楚国兰产业园负责人 石刚:在原来基础上,最起码提高了80%的成活率。
在万和镇倒峡村的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水帘控温、智能风机等系统将兰花越养越好,技术指导员张银祥见证了村里兰花从“小打小闹”到“批量外销”的转变。
随州随县万和镇倒峡村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指导员 张银祥:现在是越种越多,越养越多。春季的时候花开的时候特别好,到秋天发苗的时候能出苗,一年四季都有销售量。
从2016年引进外地技术破解种植难题,到如今建成全国品种最齐、规模领先的蕙兰基地;从单个村庄的零散种植,到“兰花走廊”带动全域发展。随县用十几年时间,不仅守住了“中国蕙兰之乡”的老品牌,更靠科技、靠产业、靠融合,让蕙兰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群众致富的“幸福产业”。
随州随县万和镇党委宣传委员 张兵:目前,全镇已成立22个兰草种植专业合作社,200多个种植大户,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格局,小小兰花成为富民强村的致富花。
长江云新闻记者 雷少军 周科屹 张燃
通讯员 张杰 周进 杨磊 张立 章政 杨雨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