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用真情换真心!这位恩施姐姐,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云上保康  2025-09-09 08:55:29
分享到:

编前语:从他乡到保康,她们怀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带着赤诚跨越山海;从讲台到心间,他们用热爱守望成长,以赤诚点亮孩子的求知眼眸。

这群“他乡人”,把异乡当故乡,视学生如亲人,以粉笔为犁、以爱心为灯,在保康的教育沃土上耕耘希望。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襄阳保康开设“我们身边的好老师·他乡人在保康”专栏,重点推介我们身边的好老师,倾听她们扎根山区、献身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山与山的呼唤:恩施女孩唐雪利的保康教育情

武陵山脉的清风滋养了她的初心,荆山山脉的沃土承载了她的坚守。三年间,跨越山川来到保康任教的恩施姑娘唐雪利,以讲台为根、以学生为本,用爱心呵护学生成长,在大山深处书写着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爱与专业为山区孩子点亮逐梦之路。

“一篇完整的新闻,这六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如果缺少其中一环,那这个新闻就不够完整……”

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八(3)班的语文课上,唐雪利正站在讲台前,用清亮的声音带领学生梳理新闻写作要点。她时而俯身倾听学生提问,时而拿起粉笔标注重点,互动间,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清晰易懂,课堂里满是专注与活力。

2022年夏天,师范毕业一年的唐雪利,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通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招聘考试,来到保康县歇马镇百峰村小学任教。彼时,24岁的她初出茅庐,面对“年轻教师能否扎根”“外地姑娘能否站稳讲台”等质疑,她始终以坚定的态度予以回应。

“我的家乡也在山区,那里的群山养育了我,我深知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我喜欢孩子,更憧憬成为一名能为山区教育出份力的老师。”唐雪利说。

百峰村小学师资短缺,唐雪利一上岗便扛起重任:既教语文、英语,还兼任班主任,学生的学习进度、衣食冷暖、情绪变化,她都一一放在心上。初登讲台的日子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曾让她在深夜悄悄落泪,但每当看到孩子们课间围着自己问“老师,这个字怎么念?”“老师,明天还上语文课吗?”,她便又充满了力量。

唐雪利用行动回应了所有期待——她的课堂越来越生动,学生成绩稳步提升,孩子们也渐渐把她当成可以倾诉心事的“知心姐姐”。2024年,唐雪利被调至歇马镇中心学校,面对中学阶段更重的学业压力、青春期学生的个性特点,她再次迎来新的挑战。

“周老师,在第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些重点知识?”为尽快适应中学教学节奏,唐雪利成了办公室里的“提问常客”——向老教师请教课堂管理技巧,参与教研活动打磨教学方案,把每一堂课的环节都反复推敲。她还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用游戏化解语法难点,让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唐老师的语文课特别有意思,她会把古诗变成小故事讲给我们听,以前觉得难记的知识点,现在一下子就记住了。”歇马镇中心学校八年级学生宋昌熙说。

教育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育新人”。唐雪利针对学生特点推行分层教学:对学习吃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辅导,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拓展读物、组织兴趣小组,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渐渐地,班里原本迷茫的学生重拾自信,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会私下制定不一样的学习计划,辅导他们的学习。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会给他们找一些其他不同的资料作为补充,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歇马镇中心学校教师唐雪利说。

作为班主任,唐雪利每天清晨提前到班查看学生早读,课间在操场和孩子谈心,傍晚陪住校生整理内务。

“唐老师对学生特别用心,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了我很多指导与帮助,是我学习的榜样。”歇马镇中心学校教师袁道萍说。

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唐雪利早已把保康当成第二故乡,把这里的学生视作家人。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认可。

“唐雪利老师忠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歇马镇中心学校副校长杨勇说。

从“被大山滋养”到“为大山奉献”,唐雪利的成长,正是无数乡村教师扎根基层的缩影。

“我会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更多山区孩子实现梦想。”歇马镇中心学校教师唐雪利说。

全媒体记者:陈泉霖 乐建鹏

见习记者:欧阳涛

通讯员:来长发

编校:相琴

责编:赵硕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 李运方

责任编辑 刘益谦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