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文博何以热 | 支点面对面:文物“活”起来 经济热起来

长江云新闻  2025-09-07 22:14:11
分享到:


文博热的升温,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网友称,博物馆正在经历一个“井喷”时代。文博热背后的驱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天的支点面对面,我们请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一起来追问答案。

主持人 柳芳:欢迎,邓教授。您平时逛博物馆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 邓爱民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或者旅游,或者会议的时候,都要到当地的博物馆去看一看。

主持人 柳芳:那您有没有做过一个比较,就是现在的博物馆跟您刚开始做旅游经济研究的时候比起来,是不是变化特别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 邓爱民我认为博物馆旅游至少发生了三大颠覆性的变化,第一个就是身份转换,30年前博物馆的关键词是保护、研究,今天重新定位为“新型文化消费场景”;第二点我觉得是产品的重组,从看展品,现在是玩体验;第三个就运营的逻辑,应该说原来的博物馆都是财政供养,现在是“混合造血”,它在文创、授权、空间租赁、IP联名上面,已经做到“以馆养馆”。

主持人 柳芳:现在国际同行们都在说我们中国的博物馆正在经历一个井喷时代。您觉得文博热对于经济发展,它到底起到了哪些具体的推动作用呢?或者说在拉动消费、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它又有哪些体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 邓爱民应该说文博热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形成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产业联动效益,博物馆通过展览加衍生品的模式创造了显著的收益,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以7.6亿元总营收刷新了全球的纪录,其中文创的销售占比57.9%,在我们湖北省也同样显著,你看湖北省博物馆2024年就开发了300多款文创产品,它的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那么第二点我要说的间接消费链在延伸,文博游催生的“文化+”的消费新业态,你看敦煌的莫高窟,通过吸引游客参与壁画的修复,游客停留的时间从原来是2.5个小时,到6.2个小时甚至7个小时,那么这样带来了周边的民宿、周边的餐饮提升率也达到92%;第三个我要从就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在文博产业创造大量的高技能的岗位,你看襄阳的古城在保护开发过程中,通过非遗与文旅演艺等项目,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4500个,文创设计、非遗传承等关联产业的就业人数超过1.2万人次,这种样板是国内可以复制的。

主持人 柳芳:您看现在我们也关注到现在许多热门博物馆,它面临了游客量的超载、体验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另外一方面,冷门场馆它的资源又是闲置,怎么来打破这种冷热不均?怎么来调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 邓爱民我觉得预约制的升级要从限流到分流的智慧化转型,你要参考故宫博物院分时段运营加动态放票的这个模式;第二个要差异化定价,用价格的杠杆来平衡供需关系;第三个叫区域联动,我就要打造博物馆集群,西安推出来博物馆的通票,购买通票我就可以获赠什么呢?像碑林博物馆的免费讲解,带动冷门场馆的流量增加,要人才的培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全省热门的博物馆,每年派出10%的讲解员到冷门的场馆去驻点工作,同时从冷门场馆也想把一些骨干的到热门场馆来挂职、跟岗学习。

主持人 柳芳:所以从多维度的共同合力,我们来更好地解决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非常感谢邓教授今天的分享。

通过刚才得对话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文博热,不仅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立体呈现,同时它更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它的背后有政策支持、文化自信,消费升级和技术赋能的共同发力。当然,下一步如何让博物馆从文明之光转变为流量引擎,我们还有很多路可以走!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岚 秦婧 尹晨 王天宇 朱哲鋆)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