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本周 | 活力湖北何以折射活力中国
一个仅百元月租的工位,却孵出打破国外垄断的生命科学“黑马”;一只易拉罐辗转5000米,重生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部件;一只印度青蟹2小时通关、6小时上桌,刷新内陆开放新速度……这段时间,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湖北,中央和湖北主要媒体的130余名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精彩故事。
活力湖北,何以折射活力中国?我们从三个故事中寻找答案。
三年前,留学归国的王雪峰来到武汉光谷创业,却困于初创成本,举步维艰。偶然踏入湖北青创园,他被100元月租的共享工位震惊,智能办公、实验室等配套也一应俱全,还通过园区人才库精准招募到了4名生物医药尖子生。就这样,五个工位,月租五百,成了他们最初的创业成本。转折发生在一场跨国视频会议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专家看到他们自主研发的动物生理遥测系统后惊呼,“解决了十年的难题”!三年时间,从百元工位到估值过亿,从无人问津到产品远销38国。如今,武汉已有近1200项知识产权从这类低成本创新空间里诞生——制度创新的沃土,让一个个创新种子长成参天森林。
一只被丢弃的易拉罐,在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园“醒来”。它被顺博公司回收,经47道专利技术熔炼成优质铝水,装入银色“高压锅”,驶向5000米外的长源朗弘,从废料蜕变为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缸体的原料。生产中的废料再次返回顺博,重获新生。这5000米,形成了一个闭环,串联起50余家上下游企业。热浪滚滚的冶金车间与冷静高效的智能产线并存,正是中国制造“存量焕新”与“增量提质”并举的缩影。
这束郁金香,从荷兰的田野出发,跨越大陆,飞抵鄂州花湖机场。在这里,它们被小心翼翼地送进恒温仓,72小时之后,这批鲜花再次起飞、转运至东南亚,它们的花瓣上,甚至还能看到欧洲清晨的露水。荷兰记者在参观时忍不住惊叹:“我在鄂州,找到了荷兰的春天。”今天的湖北,正以全年200万吨货邮吞吐量重塑全球物流经纬,硬联通链通天地,软联通打破藩篱——没有真正的内陆,只有尚未打开的大门。
这些故事,共同拼出活力湖北的全景图,活力不是偶然,而是源于改革深度、开放广度与创新浓度。以制度变革释放创新潜能,以产业升级重塑经济韧性,以开放胸怀链通全球市场。
湖北如一扇窗,透过这扇窗,看到的是活力中国的奔腾景象。这份活力,孕育在每一个创新的“破土”、每一次转型的“破壁”和每一场开放的“破局”之中。
(长江云新闻记者 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