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黄冈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办实事解难题
黄冈:探索“社区食堂+” 打造15分钟养老圈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黄冈市紧盯老年群体生活所需,以幸福食堂为切入口,探索社区食堂+多元化服务,打造15分钟养老便民服务圈,持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
龙潭冲村现有居民526户192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446人,占总人口的23.2%。为了服务老年人就餐,2024年村里引入市场主体改造社区食堂。负责人投入30万元装修,提供一日三餐的服务,每天就餐达到近百人次。为了实现常态化运营,当地镇村帮助食堂进行宣传发动,吸引村民到食堂平价办宴席。既杜绝了乡村宴席攀比风气,通过吸引年轻顾客分摊老年人吃饭成本,实现公益与市场 的平衡。
黄冈浠水县丁司垱镇人大专职副主席 陈思诺:每家每户想要办酒席都到这里来,价格都差不多,攀比之心就没有了,乡里乡亲之间更加团结。
食堂还建立387人的送餐微信群,开展送餐服务,深受居民欢迎。
村民 胡代申:今天让他们准备点饭菜,电话一打就送来了。
除了市场化运营,对老年人的餐食补贴也更加精准。在黄州,针对补贴的老年人群体,当地采取区镇两级分类补贴,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享受每天1至3元的弹性补贴,让就餐更灵活。王家湾小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十个补贴试点之一。
黄冈市黄州区民政局养老股股长 龙凌:主要是以社区养老助餐为主,结合老人的艾灸理疗,符合老人需求的一些特色服务。
目前,黄冈市已开业的养老助餐点357个,市、县两级中心城区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达100%,已初步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探索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全市已有50家养老助餐点开通人脸识别,服务老人33.49万人次,同时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的助餐服务需求。
黄冈龙感湖:乡村路灯照亮产业致富路
农村路灯建设,是今年我省十大民生项目之一。黄冈也积极响应落实,加快农村路灯项目建设,聚焦村民“出行难、治安忧、活动少”现状,解决重点村湾及路段“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在龙感湖管理区,当地把路灯建设和与小龙虾产业发展相结合,点亮了村民产业的致富路。
在龙感湖五祖圩村,虾农张亚洲正在收获最后一批小龙虾。今年,通往他虾田的路灯点亮了,高品质的小龙虾卖得快,价格高,这个龙虾季,收入比去年同期翻番。
黄冈市龙感湖芦柴湖办事处农工 张亚洲:从家里到水田里 一路通明,极大提升了我们养殖户,夜间出行的安全和便利。
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有效解决了龙感湖管理区特色支柱产业——小龙虾养殖的关键痛点。养殖作业常在夜间进行,路灯的亮起让龙虾收购和交易更便捷。
忆江南水产经营部负责人 汪顺:龙虾属于生鲜,就是要时效快,能保证它的利益最大化。
今年龙感湖管理区深入乡村,对路灯点位进行详细踏勘,精确核定安装数量。仅用3个月时间,在六个小龙虾水产村完成了204盏太阳能路灯的踏勘、招投标、安装工程,实现了乡村塆组、田间主干路全覆盖。
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能源办负责人 费锦宗:(路灯)3年之内给我们质保,免费维修,后期的维护有保障,常态化地照亮老百姓的民生路。
不止是龙感湖,今年黄冈将农村太阳能路灯建设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强力推进,全市投入专项资金320万元,构建“市级统筹+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建立“月调度+季通报”督导体系,累计开展专项督导3次,解决施工难题27项。实施“点亮乡村”惠民工程,完成农村主干道及公共区域照明设施全覆盖,惠及60个行政村5.2万群众,夜间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80%,村民夜间文化活动频次提升120%,群众满意度高达98%以上。
黄冈:织密“心电一张网” 打通心梗患者生命通道
在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黄冈市卫健委通过设备配置、网络联通、人员培训、资源下沉等“微创新”举措,一张“村级初筛、乡镇检查、县级诊断、市级会诊”的全市一体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网越织越密。
在团风总路咀镇神树铺村卫生室,村医郑开义正用新配备的便携式心电采集设备,为村民梅婆婆做检查。得益于新设备的投用,梅婆婆的诊断数据实时上传至团风县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仅5分钟,郑开义就收到了“频发房性早搏,建议进一步诊断”的专业报告。规范用药后,梅奶奶通过绿色通道,前往团风县医院诊治。
黄冈团风县总路咀镇余家庵中心卫生室村医 郑开义:现在有了这套系统,相当于把县医院的心电诊断能力,“搬”到了村卫生室,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了。
暖心场景的上演,得益于“村端采集—AI预警—县级速诊—胸痛中心联动—绿色通道转诊”的高效救治闭环。在英山县石头咀镇,周得飞突发心肌梗死,一台便携式心电图记录仪在关键时刻救了他。当时,在急救车上周得飞的心电图诊断就出来了,当天便在县人民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黄冈英山县石头咀镇卫生院急诊科医生 洪坦:要抓住黄金30分钟,过了这个时间,有的人可能就丧失了生命。
从心梗识别到用药规范,从数据上传到病情交接,黄冈市10个县1036个村卫生室已建成”心电一张网”。黄冈市医保局制定了村卫生室心电图检查医保报销政策,群众每次只需自付6元。英山县设立20万元专项资金,按有效心电图上传量奖励基层。黄梅县培训基层骨干320余人次,录制规范操作视频供学习。团风县着力打造“15分钟急救圈”,努力让深山里的患者也能得到及时救治。
黄冈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胡红军:我们着力提升基层心电检查能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实惠的心电检查服务。
武穴:改造“九街十八巷” 重寻“广济商埠”记忆
城中村治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黄冈武穴市围绕“城中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活力不足等问题,改造老城区“九街十八巷”,通过系统性更新重塑“广济商埠”风貌。
挖机奋力掘进,管道有序铺设,在后坝美食街施工现场,工人师傅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现场施工负责人 高海波:总体进度已经完成90%,预计年底整个项目可以全部完工。
这条美食街是当地人和往来游客常来的网红打卡点,却因为老城的管道破旧,排污不畅,一度冷落萧条。为重现昔日广济商埠的繁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2023年12月武穴市启动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工程实施雨污分流、管线入地、屋面治漏等民生工程,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积水、漏水问题。
黄冈武穴市“九街十八巷”塘下街68号居民 陈红春:改造现在好看了,下水都弄了,积水好一点了。
在商业街区,老旧的外立面得到翻新,店招也提档升级,江南水乡历史风貌逐步得到复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造项目还采用数字化采集技术,复原“广济十景”,并建设非遗工坊集群,引入黄梅戏、章水泉竹艺等6个省级非遗项目,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带。通过创新“微改造+微运营”模式,培育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黄冈武穴市住建局副局长 孙再盛:一方面要保护传统建筑,恢复历史街巷风貌;另一方面又要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环境,真正做到里子和面子一起更新。
据了解,武穴市近年来以“四区联动”推进城市更新,城区常住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率达59.57%,绿化覆盖率达41.75%,初步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水平。“九街十八巷”改造项目是武穴市对“广济商埠”历史文脉的一次现代重塑。未来,这里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承载乡愁与希望的活力街区。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骞 胡文超 周航川
团风台 任毅 龙感湖台 梅红云 冯关泉 浠水台 陈广泽 武穴台 刘飞 刘维
通讯员 耿文辉 张明 周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