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咖聚武汉 “知音故里”奏古乐
箫声咽,埙音沉,二胡诉尽悲欢,十岁孩童指间流出《赛马》欢腾旋律,旅美艺术家以一曲《葬花吟》将满座思绪牵回红楼深梦。
2025年9月3日下午,武汉汉阳玺合婚礼艺术中心,“玺韵合鸣”古乐吹管与弓弦之会正悄然上演。来自大洋彼岸的杨万青、陆曦夫妇凌晨五点甫抵国门,便以满腔热忱登台表演。
他们用走过三十余国的方式,让中华传统器乐之声在世界各地落地生花。这场以艺会友、以艺传情、以艺抒怀、以艺颂爱的高端雅集,在知音故里奏响了穿越千年的音韵对话。
以艺会友,跨国夫妻用民乐对话世界
杨万青与陆曦的登场,自带一份跨越重洋的文化使命感。这对美籍华人艺术家夫妇虽远居海外,却心系中华传统音乐传承。
他们刚结束长途飞行,便手持古箫,以一曲《忆江南》的二重奏将观众带入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两种箫声交织缠绕,一如这对艺术伉俪数十年来相携相伴的知音之情。
杨万青独奏四管陶笛《雨后的鼓浪屿》时,指尖在四支陶笛间轻盈流转。他通过不同音域的陶笛组合,模拟出海浪轻抚沙滩的韵律,让人仿佛置身鼓浪屿的微风细雨中。
以艺传情,水墨舞姿勾勒千年意境
陆曦的独舞《墨》成为全场最惊艳的瞬间。一袭素衣,一抹水袖,她在古乐伴奏下以身体为笔,以舞台为宣纸,勾勒出中国书画的行云流水。
转身处似毛笔顿挫,腾空间如墨迹晕染,她的每个动作都仿佛在空气中留下看不见却能够感知的墨韵。
这段舞蹈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更将书法艺术的气韵生动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屏息凝神,仿佛目睹一幅水墨长卷在眼前缓缓展开。
陆曦的箫独奏《桃花渡》同样令人动容。箫声低沉婉转,如泣如诉,讲述着离别与守望的古老故事,让人不觉沉浸于“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意境中。
以艺抒怀,陶笛大师奏响千年感叹
我国著名陶笛演奏家林烨的登场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他手持古埙,吹奏起《千年一叹》,那沉郁苍凉的音色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将三千年前的远古气息带到现代都市。
埙声低沉呜咽,宛如大地深处的呼吸,每个音符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观众闭目聆听,仿佛看见远古先民围火而舞的画面,听见了时间长河中不曾中断的文化回响。
林烨随后演奏的小陶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则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灵巧欢快的旋律描绘出晨曦微露、百鸟争鸣的苗岭春色,展示了陶笛丰富的表现力。
以艺颂爱,老中青少四代同台传承
雅集最动人的环节莫过于老中青少四代艺术家的同台献艺。10岁的张艺朕以葫芦丝演奏《赛马》和《打跳欢歌》,稚气未脱却技法纯熟,指尖流淌出草原赛马的热烈景象。
我国著名陶笛演奏家赵洪啸以诙谐幽默的互动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他演奏的《迈阿密海滩》和《紫色激情》打破传统窠臼,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陶笛演奏,展示了民族乐器的无限可能。
著名少壮派音乐家张星的洞箫、笛子独奏,武汉音乐学院唢呐演奏家齐高峰的演奏同样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张星的《心如止水》洞箫曲引领观众进入宁静致远的禅意境界;《春到湘江》的笛声则明亮欢快,描绘出湘江两岸春意盎然的生机景象。
17个节目渐次落幕,当赵洪啸、林烨、杨万青三人合奏《送给妈妈的歌》时,陶笛声在厅内低回婉转,观众眼中泛起泪光一一
这场雅集,是对“知音"二字最动人的注释
这场在知音故里举办的高雅集会,没有炫目的灯光特效,没有喧嚣的掌声雷动,只有乐器与人心的共鸣,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艺术家们用最中国的音乐语言,讲述着最人类的情感故事。
这场雅集或许没有震耳欲聋的掌声,却用十二种传统乐器的和鸣,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曾侯乙的编钟到00后的葫芦丝,从大洋彼岸的航班到知音故里的木窗,中国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说爱——以乐会友,以声传情,以韵抒怀,以曲颂爱。
而这,或许就是"知音"二字最动人的注释:
不必说"高山流水"的典故,
只消一管陶笛、一支洞箫、一段舞蹈,
便足以让千年后的我们,
听懂彼此心里的,
那声最温柔的"我懂你"。
作者:蒋经韬 高级记者、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第二届国际冰心文学奖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