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今年,湖北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湖北发布  2025-09-03 06:12:14
分享到:

9月2日

湖北召开

“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

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五场:产业倍增篇

介绍“十四五”期间

湖北省产业倍增的相关情况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

黄石市人民政府

党组成员、副市长郭宝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级巡视员董强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副书记戈俊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聂松涛

参加新闻发布会

并回答记者提问

小布划重点啦↓↓

发展情况

近年来,湖北省经信系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深入实施产业倍增战略,以“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升级。

一是规模体量中部靠前。2024年,湖北省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达4.7万亿,居中部第2;制造业增加值达1.76万亿,居中部第2,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7.7%;12个市州营收过千亿,其中武汉超1.5万亿元,襄阳、宜昌、荆门、孝感等市超3000亿元。

二是产业体系立柱架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做大做强“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武汉市光电子信息、“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晋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今年5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部迈入万亿级、6个优势产业有望突破五千亿级。接续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打好汽车、化工、钢铁产业转型“三大战役”,“十四五”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15万个,武汉、宜昌获批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武汉、十堰获批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9.7%,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八大工程,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9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湖北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投入使用,武汉大学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五指灵巧手”获“设计界奥斯卡”德国红点奖,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产业保持20%以上增速。

三是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湖北路径,湖北省入选“国家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专项行动”5个省份之一。平台载体加力完善,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中心落户湖北,打造40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9个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今年有望达50%。关键技术加快突破,2021年以来共实施121项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2024年湖北省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8.9%、增幅全国第3,三维集成硅光芯粒实现我国硅光技术向T比特级的首次跨越,267层闪存芯片、三维相变存储器芯片技术行业领跑。创新成果加速落地,累计选派1476名“科技副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89项,国内首个全流程定制化医工交叉孵化平台等高端前沿产品上市,3款世界级标志性工业母机产品全球首发,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居全球第3。

四是实数融合双翼齐飞。纵深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21年以来成功举办四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实数融合 智造翘楚”成为湖北的靓丽名片。数字底座提档升级,5G基站从“十三五”末的3.1万个增至17.6万个,增长4.6倍;算力规模达到1.58万P、算力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数据归集和处理能力居中部第1。数字转型成效显著,湖北省上云工业企业超5.8万家、占比近六成,较“十三五”末增长81%;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101家、居全国第3,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3家、居全国第4;5市入围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居全国第4。数字产业发展壮大,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3亿元,是2020年的2.4倍。今年1-7月软件业务收入达2071亿元,占中部六省比重接近50%,持续保持中部领先的绝对优势。

五是企业培育量质并进。深入推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湖北省规上工业企业总量从“十三五”末的15769家增至20179家,净增44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51家增至722家,增长13.2倍;13家企业入围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创新推进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实施四个月来入库企业超60万家,完成放款近360亿元。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2%、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中部第1。

六是工业制造降碳增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1.8%。绿色治理全面深化,提前半年完成478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全省化工企业入园率76.8%、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绿色制造标杆引领,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68家,建成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0家,绿色工厂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4.72%。绿色循环成势见效,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2021年的31.9%提升至71.53%,工作经验在全国作典型推介。

答记者问

“十四五”以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发展有哪些考虑?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5.1%,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中部领先。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五年增长2.9倍,2024年突破3万家,居中部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企业由2020年的1家增长至9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2020年23家增长至100家。武汉东湖、襄阳、宜昌3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50强。

创新效能持续释放。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2.2%、增幅全国第3,研发投入强度2.7%,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1。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形成。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16.8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知识产权主要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涌现出全球领先的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量产,首台全国产半导体激光切割设备面市,7纳米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技术成果。同时,我们注重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金融支撑,设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投资基金群,为每个重点产业配套一只100亿投资基金。

重点集群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湖北省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突破万亿规模,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过五千亿级,19个达到千亿级产业,其中五大优势产业营收达3.3万亿,12个新兴特色产业达到2.3万亿。集成电路、信息网络、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企业集聚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其中集成电路集群在国家评估中获得优秀。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全球崭露头角,在光通信、激光等细分领域技术领先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235亿元,同比增长3.5%,居全国第8位。

下一步,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湖北锚定产业倍增战略,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一是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功能。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的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快“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从1到N”的产业化跃迁。

三是加速推进融合式发展。更好发挥“链长+链主+链创”三链融合机制作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创”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实数”融合、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助力我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十四五”期间,黄石市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同时,黄石市如何谋篇布局“十五五”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倍增?

一是工业规模持续壮大。2021至2024年,黄石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增速连续三年位居湖北省第一方阵,预计今年黄石市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是集群强链成果显著。黄石聚焦光电子信息等1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强基、攻坚、创新、协同、保障五大行动,推动产业集聚向链式生态升级。黄石超50%的光电子信息企业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省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坚实。黄石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三线并进”。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优特钢比重提升至80%,光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速超30%,长城汽车等项目带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迅速崛起。率先突破氢能炼钢、岩洞储氢等关键技术,大冶湖高新区成功获批全省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四是两创融合纵深推进。黄石聚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2024年黄石在武汉都市圈科技同兴指数和开放合作指数中双双位居榜首。高标准建设“一城四园”(黄石未来科技城,武汉、上海、北京、深圳离岸科创园),建成2家国家级和1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连续七年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获评国家“千兆城市”和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五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黄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指挥部和重大项目服务专班,持续深化“双千”、企业家早餐会等服务品牌,创新建立企业诉求“101”解决机制,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全覆盖、全周期和全方位服务。“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2000亿元,现有湖北省百强企业10家、制造业百强16家,数量均居湖北省第2;产值100亿企业4家、50亿企业6家、超10亿企业37家。

六是绿色发展成效明显。黄石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实施节能技改项目220个,节能技改投资超240亿元。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省级29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9%、降幅全省领先。“十四五”期间,全市排污权抵质押贷款共计17笔,总贷款金额1.685亿元。

展望“十五五”,黄石将紧紧围绕全省支点建设,聚焦“51020”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力争到2030年全市工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持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转变。力争到2030年,铜精深加工、特钢精深加工、绿色建材三大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500亿元、600亿元、200亿元,中高端优特钢产能占比85%以上,千亿级铜精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基本建成“华中铜谷”,建材行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链条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推动新兴产业扩量倍增。力争到203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产业规模均超过500亿元,形成产业体系新支柱。

三是积极谋篇布局未来产业。以通用人工智能、低空利用、智能机器人、氢能等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力争到2030年,全市未来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 “十五五” 期间,在鄂央企中国信科集团如何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把湖北省的系列支持政策用足用好,实现产业倍增、“奋进千亿” 的发展目标?

中国信科结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要求和湖北省“七大战略”发展目标,初步明确了“十五五”总体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光通信、移动通信等传统支柱产业,夯实发展的基石。中国信科将在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围绕湖北省“51020”战略部署,聚焦“两重”建设,结合5G-A、万兆启航建设,着力推进光通信、移动通信传统支柱业务拓展。有效发挥光通信、无线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的作用,积极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平台在湖北落地。

二是抢抓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快速提升发展规模。中国信科将继续抢抓AI驱动下,算力、行业信息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释放机遇,在光电子领域,统筹集团光电子资源,快速扩展国内市场,加快布局国际市场;在计算和存储领域,重点服务好政务、金融、互联网等市场,强化生态圈建设,发挥算力这一基础设施价值。迅速推动以上两个业务迈入百亿量级。

三是继续加快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培育新增长点。中国信科将持续推进6G及卫星互联网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聚焦6G发展先发优势;强化与湖北区域内龙头企业协同合作,构建地方高水平集成电路及硅光产业集群;开展下一代光电融合封测技术和平台建设,布局硅光传感、硅光量子、硅光计算等未来产业;积极参与“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加大与头部车企战略合作,扩大智能网联业务应用范围。

在“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的这一关键阶段,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和任务?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面向“十五五”,将如何持续发力?

自成立以来,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坚决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四五”战略部署,坚定履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主体”和“省级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主体”职责,锚定“5个5、1个6”战略目标——即资产总额5000亿元、基金管理规模5000亿元、营业收入500亿元、利润总额50亿元,控股6家以上上市公司,深入推进业务重构与资源整合,持续做大做优做强实体产业,充分发挥国资基金作用,全力服务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致力于成为“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创新驱动的先行者、资本价值的创造者”,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第一,实体化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期间,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创新构建“1+N+1+1”(链长+链主+链投+链创)现代产业投资运营体系,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推动集团从平台型向实体型快速转型。一是做优存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内生增长,投资建设双环科技合成氨绿色技改、仙粼化工新材料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引入国家绿发基金等战略投资者,通过降本增效促改,提升实体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做大增量,快速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产业链短板弱项,超常规推动外延增长,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平台,大力开展战略并购和产业整合,先后并购全国汽车热管理龙头奥特佳、汽车轻量化底盘和摩托车制动系统市占率第一的航特装备、国内功率半导体器件龙头台基股份等上市公司,实现战新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三是做强变量,抢滩布局未来产业。持续开展“鹰眼行动”及“三进三扫”专项活动,聚焦未来产业深度挖掘优质项目资源,实施“先参后控”投资策略,从早期、成长期入手,重点培育孵化具有技术突破性的创新型企业,构建梯次衔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第二,资本赋能作用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全面推动原相关省级政府引导基金向国资母基金转型,设立100亿元长江创投母基金和400亿元长江产投母基金,充分发挥引领撬动作用,形成总规模超7000亿元、实缴规模5808亿元的子基金体系,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开展投资布局,资本赋能湖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紧扣“产业链”,联合社会资本累计发起设立基金350支,完成项目投资4030项次,成功助推黑芝麻智能、亿咖通、禾元生物等201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省内企业44家;培育各类专精特新企业400余家,孵化全球独角兽企业7家,占全省总数近90%,实现对湖北省重点企业投资全覆盖。二是聚焦“早小硬”,充分发挥楚天凤鸣天使母基金的引领作用,参与设立湖北省政府种子基金,组建超30支专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市场化子基金,总规模超260亿元;推动中部地区首单“先投后股”财政科技资金改革试点落地,累计走访项目4092项,完成投资230项、总投资287.54亿元,重点培育扶持中科人因智能、模态跃迁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三是发力“关键少数”,以基金为纽带,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战略性投资航天科工、中信科移动等龙头企业,招引诺德铜箔、深天马等重大产业项目50余个,带动总投资超过5500亿元。预计到“十四五”末,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实体板块资产规模与营收将分别跃升至2000亿元和500亿元,相较三年前实体板块营收同比增长4倍。实体板块从业人员数量从组建初的5300人增长至4.2万人,汽车及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板块基本构建成型,实控主板上市公司从2家增长到7家以上,超额完成“5个5,1个6”战略目标。面向“十五五”,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将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与广大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一道,继续发挥唯一省级产业投资集团作用,坚持战略引领、改革创新,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实体产业底盘。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将对标深投控、华润集团等一流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持续加大并购重组和转型升级力度,不断提升实体产业规模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到“十五五”末,集团实体板块营业收入将达到15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80亿元,成功打造一个500亿级(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五个100亿级(生命健康、现代化工、新材料、光电子信息、生态环保)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投资子集团。

二是完善国资基金体系。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将按照“2+3+3+2”国资基金体系框架,充分发挥长江创投基金、长江产投基金2只母基金基石作用,布局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人才基金3类创业投资基金群及产业成长投资基金、产业链投资基金、产业并购投资基金3类产业投资基金群,并延伸发展资本市场基金体系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个投资服务体系。到“十五五”末,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和重点产业领域的国有资本基金生态,推动资本运作效率与产融结合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功能。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将按“一产业一平台”总体思路,构建覆盖湖北重点产业领域的研发中试网络,建立以“领军将才”和“急难尖缺”人才为核心的高端人才服务体系,以及具备全门类类金融牌照、功能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到“十五五”末,建成功能完备、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资源生态圈,融通金融、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赋能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骆璟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