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荆楚·与廉同行|张自忠:将军拔刀起 誓死卫山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奔流不息,硝烟早已散尽,但荆楚大地上那些英雄的故事仍在回响。今天,本栏目记者带您走进枣宜会战的战斗遗址,共同缅怀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将军。
湖北宜城,曾是抗战时期枣宜会战的主战场,在当地的百姓心中,有两个清明节,一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另一个则是张自忠将军的殉难日。这份特殊的情愫缘何而来?记者拜访了昔日战争的亲历者——现年92岁的王孔庚老人。
宜城市政协原副主席 王孔庚:张自忠的队伍跟(国民党军队)别的队伍不同,军纪特别严明。
1939年,钟祥沦陷,为抗击日寇,张自忠将军率领三十三集团军总部驻节宜城赤土坡,他慈爱幼小、善待老人,还帮助百姓修缮了淤塞多年的百里长渠。
宜城市政协原副主席 王孔庚:教我们唱抗日歌曲,检查卫生、打苍蝇、怎样防空,等于说是,他的部队的女兵让我上的幼儿园。
这首耳熟能详的大刀进行曲,在抗战时期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最初赞颂的,就是张自忠将军曾在的二十九军。
二十九军在长城抗战中力挫日寇,取得喜峰口大捷。原本因枪支弹药不足而配发的大刀,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更成为了抗日精神的象征之一。
1940年5月,日军调集10余万精锐力量,发起了攻占枣阳、襄阳、宜城的枣宜会战,这是继武汉会战后,日军对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宜城市政协原副主席 王孔庚:我的家也被烧光了,我跟着难民一起逃进大山里,最后等我回来的时候,家里一片洼泥,所以这样呢我就懂得了,啥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那场最后的战斗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试图从历史档案中寻找答案。
襄阳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讲解员 赵胤声:在我们宜城当地有一个土匪,他叫做刘发贵,在5月15日这天,他准备趁乱进到村庄进行打劫。日军就对他一路展开了追击,他为了摆脱日军的追击,于是就把日军引到了张自忠的阵地前,与张自忠的哨兵接上了火。
日军通过技术手段,截获了张自忠将军发出的电报,锁定指挥所位置后,迅速发起了合围攻势,张自忠将军面临着是否向后方回撤的生死抉择。
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讲解员 赵胤声:在北面其实是有缺口的,也就是说,张自忠在当时他完全是有机会脱离日军的包围圈,他的部下也是向他这么建议的。张自忠就说,我奉命截击敌人,岂可自行退却,长官的命是命,难道士兵的命就不是命吗。
记者 裴思旎:枣宜会战前夕,张自忠留下了这封被称为抗战家书的信,他对全体将士说到,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东渡襄河之前,他给部下留下了一封绝笔信:奔着我们最终的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时年49岁,他是二战时期反法西斯阵营50多个国家中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
张自忠将军的灵柩经宜昌码头运往重庆时,10万民众顶着敌机的轰炸含泪相送,延安也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提笔挽词“尽忠报国”,周恩来盛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宜城市政协原副主席 王孔庚: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在我们民族危亡的时候,要救我们的民族救我们的国家,所以这时候内部的党派之争、政见之争都处于次要地位,所以呢,这就叫民族大义。
正如他曾说过的那样:“如果我们不怕死,他们就不敢为所欲为了,所以,我想以自己的行动乃至鲜血和生命,激励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记者 裴思旎:张自忠将军牺牲一周年后,五十九军将士在这里为他竖起了一座纪念碑,不远处的同难官兵公墓,长眠着五百多位曾与他并肩冲锋的将士,他们遥遥相对,依旧守望着昔日浴血奋斗的战场。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选择。十里长山巍峨,英雄永垂不朽。
(长江云新闻记者 施为 裴思旎 廖云翔 宜城台 李勤 通讯员 胡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