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让“家门口上好学”从期盼照进现实
今天是9月1日
荆州市幼儿园、小学
初中、普通高中
正式开学
学生们结束了
两个月的暑期生活
返回校园开启秋季新学期
新学期,沙市区不少学校都有新变化
一起来看看
↓↓↓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5月,沙市区召开教育大会发布《沙市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紧扣区域发展战略将学校布局调整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将优化教育布局、提升硬件水平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全力托举孩子们“家门口上好学”的幸福期盼。
新学期,沙市二中太岳校区新修建的教学楼投用,操场全面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全面升级,不仅提升了学校颜值,更是沙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沙市二中太岳校区新教学楼
沙市二中太岳校区执行校长平贤介绍,新教学楼可容纳18个班级,提供学位900多个,教室里有智能化空调、顶灯和智能化黑板。比如,黑板能抓取学生上课的情况,可以记录考勤,还可以展示学生作业等。
优化校园布局,既要改造升级,也要新建扩容。在沙市区风正路与求实路交叉口,新建的沙市北京路第三小学世茂云筑校区也已全新亮相。
沙市北京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莫莎介绍,改校区拥有24个教学班,在南湖路小学师生整体并入的基础上,学校面向九曲桥社区、白云路社区、十方庵社区以及迎喜门社区招生,今年开班18个教学班,能够充分满足周边社区居民孩子入学的需求。
在沙市区北京东路,新建的荆州市沙市教育幼儿园托育中心正式开学。作为沙市区第一所公办托育服务中心,该项目新增150个托育学位、120个幼儿学位,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优质托育与学前教育服务。
荆州市沙市教育幼儿园集团园书记、园长张敏霞介绍,根据托育要求,园区设有母婴室、图书室、感统室等多个功能空间,户外活动空间精心规划,室内外设施有机联动,共同构建起集养护、教育、探索于一体的成长乐园。
荆州市红门路学校
为全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今年以来,沙市区对13所学校实施新建、改扩建工程,具体包括3所幼儿园,7所中学,3所小学,改扩建之后,扩大了优质学位供给,新增学位2350个。
这一系列的投入,不仅是应对就学压力的扩容之举,更是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的战略深化。
科学布局,让教育发展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校舍,一个个焕然一新的美丽校园,如同一颗颗精心布局的棋子,落子于沙市版图之上,勾勒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夯实了沙市未来发展的根基。
沙市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肖颖表示,沙市教育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就是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学、上好学的需求,真正让沙市教育在全市一流、全省知名、全国知晓。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缓解“择校热”、化解“教育焦虑”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沙市区教育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湖北省、荆州市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推动教育资源实现从“简单输血”到“持续造血”的深刻转变。
在沙市实验中学朝阳校区,一座古朴厚重的“沙石”石碑静静矗立,见证着学校的变迁与革新。今年秋季学期起,文星中学正式并入沙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成为文星校区。此前,沙市九中已转型为燎原校区。至此,沙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形成朝阳、文星、燎原三校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沙市实验中学文星校区
沙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以朝阳校区为核心,整合朝阳与文星校区师资,组建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新七年级教师团队,并遴选各学科骨干教师支援燎原校区,实现优质师资精准流动和有效辐射。
沙市实验中学校长刘佳介绍,三所学校共同组建,共建共育,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让沙市东片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
新落成的沙市北京路第三小学世茂云筑校区隶属于沙市北京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占地面积16829平方米,9月1日开学,新增公办小学学位1080个。
沙市北京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莫莎介绍,教育集团是以北三小为核心校,通过新建云筑校区,将南湖路学校小学部师生整体并入,组建一个教育共同体。通过管理共通、师资共育、资源共享、学生共进和文化共融,共同打造优质教育,让辖区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从有学上变成上好学。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跨校联合教研和“抱团发展”模式,正成为沙市教育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
沙市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肖颖表示,破解社会择校难、择校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文化共融、课程共建、师资共生、资源共享、管理共治,真正实现集团内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融合,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据悉,自2018年试点成立首个教育集团至今,沙市已组建4个教育集团,覆盖10所学校(校区),近万名学生受益,勾勒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轨迹。
沙市二中南湖校区
肖颖介绍,集团化办学采取1+N模式,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一校多区。今年,主要对沙市实中教育集团、沙市二中教育集团、沙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和北三小教育集团进行了集团化办学的扩容提质,打破校际壁垒,持续提升教育硬实力与软环境。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从“被动接纳”到“主动发展”,沙市教育正通过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盘活资源,激发活力,让教育的“优质均衡”成为看得见的美好现实。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往往体现在一个个真实的选择与回归中。数据显示,今年新学期,沙市区义务教育阶段非起始年级迎来620名学生转回就读。这一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不仅是家庭迁徙的轨迹,更是区域教育吸引力提升的有力印证。
沙市区田家炳中学
在沙市区田家炳中学宽阔的操场上,李女士正带着女儿梁程参观,目光中满是对新校园的期待。她们刚从广东湛江返回沙市,即将在这里开始新的学习阶段。李女士之前一直在广东打工,“外面创业环境现在不好,沙市发展还蛮好,教育资源也很不错,我们就回来了。”早在半年前,李女士就开始关注沙市的教育动态。经过反复比对,她最终选择了沙市区的这所学校,新学期,她的女儿将在这里入读八年级。
李女士介绍,从提交申请、材料审核到现场核验,整个转学流程顺畅高效。“这里是我妈妈从小生活的地方。这个校园也很漂亮,有很浓的书香气息,我相信我会在这里交到更多新朋友。”梁程对新学校充满了期待。
和梁程一样,这个新学期,义务教育阶段非起始年级转学到沙市区就读的学生,共有620人。据沙市区教育局统计,其中大多数是返乡人员子女,跟以往相比,回流学生数量呈现上涨趋势。这些共同的选择背后,是沙市教育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教育资源的显著提升。
老师引导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
为了迎接这些“回流”学子,各学校也做足了功课,提供个性化的入学评估和课程衔接方案,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环境。从硬件升级到教学提质,从均衡布局到内涵发展,沙市教育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正在开花结果。“回流”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一份信任,是群众对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可。
沙市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肖颖介绍,今年中、高考,沙市区学生总体成绩纵向比有了很大跃升,横向比在全省、全市保持了领先位次,这也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在本地接受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好的教育,就在家门口。”如今在沙市,这已成为现实。学子归来,映射出口碑与信任;教育提质,正在为沙市注入更强的人才吸引力和城市凝聚力。沙市教育提质增效、声誉显著提升,不仅为引才聚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更成为助力沙市“冲刺千亿城、建功先行区”的软实力和强引擎。
以教兴城、以育未来
沙市正以高质量教育
为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走出一条教育与城市共兴的
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