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石首:昔年水患之地 今日防水之乡
从荆州石首市南口镇新垸子村部出发,大约两三公里路程,途经一片玉米和大豆田,便能看到原白沙洲村(今属新垸子村)防汛连部。虽然房子已弃用多年,但是斑驳的墙面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大红色标语依旧清晰可见。
站在老连部前,新垸子村党总支书记刘忠付感慨万千。1998年,长江石首段遭遇特大洪水,白沙洲村是当时南口镇防汛最为吃紧的点位之一。“水位眼看着往上涨。”刘忠付当年还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也是村里的防汛主力。他回忆,水位涨得最快时,一个晚上便抬高了2米。
在石首方言里,白沙洲村属于“巴垸子”。这里堤防等级低,按照有关规定,必要的时候可以弃守。白沙洲村原党支部副书记薛宏发说,当时考虑到垸子里群众种的庄稼即将丰收,为尽最大可能减少群众损失,当时的领导也迟迟下不了弃守的决定。
1998年8月8日,长江第四号洪峰逼临,防汛压力再度陡增,白沙洲堤段水位达到40.5米,远超警戒水位。“我们垸子小,损失还可以承受,一旦重点堤段失守,遭受的损失将无法估算。”薛宏发说,接到疏散的通知后,有的群众虽然不舍,但最终还是配合撤离。
8日晚,随着所有群众安全转移,洪水淹没了新垸子村、上官洲村、古夹垸村近1万亩农田。“看着马上就要成熟的庄稼被淹,许多老人家都哭了。”孙守民是受灾群众之一,政府将他一家老小安置在附近村子的农户家暂住,每日送来米、面和水,生活无虞。但是一想到洪水袭来的情景,他心里总不是滋味。“一年的收成都淹在了水里。”
洪水退去后,包含孙守民在内,白沙洲村受灾严重的4个小组的村民搬到了镇上的移民建镇安置点,如今孙守民已到了退休的年纪,生活安定。
再访当年受灾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长势良好的农田,大豆饱满,玉米丰收,村道干净,村容整洁。眼前富饶祥和的新垸子村,已经很难再与27年前的洪灾联系起来,但伟大的抗洪精神始终代代相传。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南口人,在抗洪精神的滋养下,万众一心,艰苦创业,从几口大铁锅、简单的油膏生产起步,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推动防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时至今日,南口人创办的防水企业遍布大江南北,一批又一批的南口人靠干防水发家致富,南口镇更是赢得了“中国建筑防水之乡”的美誉。
“我们要把伟大抗洪精神和防水工匠精神相结合,成为推动南口发展的双引擎。”南口镇党委书记王兵说,当前南口镇正以“以水为韵 向美而行 产业兴镇 实干南口”为发展目标,一方面持续做强防水产业,培育更多行业领军企业;另一方面精心打造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奋力书写经济与生态共生的振兴答卷,为石首建功支点建设贡献南口力量。
(通讯员:陈卓、潘炼炼、兰邓/编辑:张倩/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