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乘一叶扁舟 阅千年画卷
作为“炎帝故里、编钟之乡”,随州的土地上沉淀着五千年文明印记:这里有收藏着青铜王国的随州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是李白笔下“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诗意之地,也是欧阳修“长于随州”、汲取文脉滋养的故乡,文人墨客的足迹与青铜礼乐的回响,共同织就随州的文化底色。如今,这座古城再添文化新载体——8月28日,随州白云湖夜游项目“云湖夜澜”将正式启航,以一叶扁舟为媒,让游客在60分钟的航程里,穿越桥下的时空隧道,沉浸式体验文脉悠悠的随州画卷。
8月26日晚,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9家央省媒组成的“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抵达随州进行采访报道,长江云新闻记者一同体验了试运营的“云湖夜澜”航线魅力。这条游览线西起舜井大桥、东至编钟大桥,全程约60分钟,以游船为移动舞台,融合3D水幕投影、湖面光影舞蹈、桥体激光矩阵与真人表演,串联“炎帝长歌”“钟鸣天地”“隋风宋韵”“时代随想”四大主题篇章,沿途设置10余处实景演艺节点,生动再现从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编钟文化到红色精神的绵延脉络。
当游船驶离码头,晚风轻拂湖面,第一篇章《炎帝长歌》便在3D水幕投影中拉开帷幕。水幕之上,炎帝手持稻穗率领先民开垦土地的画面徐徐展开,“植五谷、尝百草”的场景与湖面光影交织,仿佛将华夏农耕文明的源头活水引至眼前;随后,“削桐为琴”的雅致、“日中为市”的热闹次第呈现,最后定格在炎黄会盟的壮阔场景——长江与黄河部族的融合,用光影诠释出“和”文化的最初底色。“没想到能在船上‘看见’炎帝的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比逛博物馆更有代入感。”央省媒记者们纷纷点赞和拍照打卡,他们表示,这种特别的演绎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就在湖水涟漪间悄然开启。
游船行至中段,湖面突然响起浑厚的编钟声,第二篇章《钟鸣天地》应声而至。船舷两侧,身着周代服饰的演员翩跹起舞,演绎季梁“夫民,神之主也”的民本思想;不远处的桥体激光矩阵突然点亮,在夜空勾勒出曾侯乙编钟的轮廓,与水幕中“金声玉振”的编钟演奏画面呼应。“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1984年为建国35周年奏响,1997年见证香港回归……”伴随着解说员的介绍,编钟纹样的光影在湖面流动,让游客直观感受“华夏正音”跨越时空的震撼。中国县域经济报余女士表示:“把季梁的礼乐思想和编钟的历史意义融入实景演艺,既专业又生动,让我们读懂了随州作为‘礼乐之乡’的深层内涵。”
随着游船靠近湖心,第三篇章《隋风宋韵》将历史拉至隋唐与宋代。水幕上讲述了杨坚在随州任刺史时勘察民情的故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诠释了“随州是杨坚治国实验场” 的历史渊源;紧接着,欧阳修“生于吉州、长于随州”的生平展开,演员化身文人墨客,在船头吟诵“随州之韵”的诗句,与湖面倒影构成一幅宋式画卷。
航程尾声,游船驶向编钟大桥方向,第四篇章《时代随想》点燃全场。湖面光影突然切换为新四军第五师相关画面,红色故事与历史讲解同步回响,重现随州在民族解放中的热血篇章;随后,光影转为现代随州的城市图景。
据“云湖夜澜”项目负责人介绍,整个演艺融合了10余处实景节点,从3D水幕到激光矩阵,从真人表演到光影舞蹈,每一处设计都紧扣随州文化内核。“我们希望游客不是‘看风景’,而是‘走进历史’,在60分钟里读懂随州‘从炎帝故里到礼乐之乡,从历史古城到时代新城’的变迁。”
目前,“云湖夜澜”游船已进入试运营调试阶段,8月28日正式启航后。这座流动的“水上文化剧场”,不仅填补了随州沉浸式夜游的空白,更让白云湖成为“活态的随州文化博物馆”。
这个秋天,不妨乘一叶扁舟,在白云湖的夜色里,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
(长江云新闻记者 周科屹 通讯员 张杰 夏季 周进 姚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