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谱写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8月22日中国共产党神农架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召开,全会就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系列部署,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多措并举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根基,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提供坚实支撑。下面,笔者结合会议公报,从四个方面,浅谈如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谱写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严守生态红线,筑牢安全屏障。全会要求,必须将保护置于首要位置,统筹推进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构建全方位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通过严格落实分区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各类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深入实施“百万亩森林质量提升行动”,精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同时,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涉林问题的整改落实,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巩固和提升林区的核心生态优势。
在8月13日神农架林区举办“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支点”2024-2025年神农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林业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介绍,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1.16%、活立木蓄积量年均增长2%以上的年度目标,完成湖北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总任务132.56万亩的96.25%,今年底可全面完成。同时,神农架林区今年有1.2万人参与义务植树,栽植苗木6万株,完成荒山绿化1498亩。除此以外,神农架还成功申报1.92亿元湖北省丹江口库区水源地(神农架)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之中。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赋能文旅融合。依托“大品牌、高海拔、绿色化”的独特优势,林区将林业生态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作为发展路径。重点围绕建设“神武峡”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生态王国、神农秘境”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文旅品牌,不断延伸拓展文旅、体旅、康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这不仅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实践,更通过绿色产业的发展反哺生态保护,强化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内生动力和关键支撑。
2024年,神农架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大关,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亿元,较高铁开通前增长近3倍。今年预计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 左右。生态旅游已成为神农架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是聚焦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林业发展与林农增收息息相关。林区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入实施“神农五谷”产业强基行动,夯实林业特色产业基础。积极鼓励发展林下经济、森林人家、生态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为林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通过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林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林农,在生态保护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
今年以来,神农架已发展天麻种植25万棒680亩,超额完成任务,淫羊藿种植面积3874.3万亩,新增303.9亩,建成林下立体种植样板地50亩,探索“林上五倍子+林下药材”循环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林农增收。
四是深化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为保障各项战略任务有效落实,林区坚持优化机制、改革创新。将持续完善项目牵引机制,强化林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健全科技创新引领机制,为林业现代化发展注入科技动能;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联动;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尤其着眼于“十五五”规划,正在谋深谋实一批对林区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林业项目,不断完善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制度保障和能力支撑。
新起点,新征程。神农架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在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其林业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必将为守护“华中屋脊”的绿水青山、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