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开林:从“穷山沟”到“首富村” 尧治河村的振兴跨越
在鄂西北的深山里,襄阳保康县马桥镇有个叫尧治河的村子。以前,这里又偏又冷,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是出了名的“穷山沟”;现在,它成了全国都知道的“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村党委书记孙开林。
01
一直以来,尧治河村的党员干部始终铭记“把村民的事儿放在心上”这一准则,凡事主动靠前,将服务工作做细做实。
8月23日,2025中国山地越野公开赛将在尧治河村盛大举行。为确保这项大赛圆满成功,全村上下齐心协力、高度重视。筹备期间,孙开林几乎每日都要组织会议进行协调,从参赛人数的精准统计,到参赛人员的住宿安排,再到赛事安全的全方位保障,每一项工作他都事无巨细地过问。有人建议增设一个救护车救护点,以确保整个赛道都能被有效覆盖,孙开林听闻后当即表示同意,他深知赛事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生怕比赛中出现任何安全问题。
在日常为老百姓办事时,孙开林亦是如此,他还制定了“五必到五必访”的规矩:村里有突发情况、谁家有红白喜事、有矛盾吵了架、有人心里不痛快、有本事的人回村了,干部们必须到;脱贫户、重病号、没人照顾的老人、家里只有妇女儿童的、搞产业的农户,干部们必须去走访。依靠这一规矩,村里建成了全省首个村级福利院,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得以在此安度晚年;还盖起了3800多平方米的封闭寄宿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孩子上学无需缴纳学费;专门成立了三福公司,让村里的残疾人和智力障碍人士有工作、能挣钱;村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由村里代缴,家家户户都持有村里产业的股份,真正让大家共享村里发展的成果。
02
孙开林常说“只有实实在在干,村子才能发展好”。他带着党员干部,既当“指挥官”定方向,又当“办事员”带头干。从一开始靠资源吃饭,到后来走绿色发展的路,一步一步帮尧治河村突破难关,找到能长久发展的法子。
最开始,尧治河村靠挖磷矿挣了第一桶金。但孙开林心里清楚:“挖矿山就是吃祖宗留下的饭,断子孙后代的路。” 为了不一直依赖资源,他顶着压力——一边是停了矿就少挣钱的现实,一边是村民们的担心,还是下定决心把所有不合环保要求的露天矿点和8座矿粉场都关停,采矿点从原来的40多个减到了不到10个,剩下的矿山也都按规矩改造得更规范。同时,他还请了全国有名的磷化工专家,成立了院士工作站,专门研究窑法磷酸技术,搞矿业循环经济,总算让村里的产业成功“转了型”。
产业转好了,孙开林又想了个新法子——“三区融合”,就是把山区、矿区、村民住的地方都改成景区。现在,尧治河村已经有了尧治河旅游区、野人洞景区、野人谷景区3个国家4A级景区,还建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一年下来,能接待35万多游客,光旅游就能挣 5000 多万元,村里还被评上了 “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除此之外,村里还试着搞智慧矿山,琢磨怎么修复废弃的矿山。专门成立了绿化队,常年在矿山上种树,到现在已经种了6400多亩,村里的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60%涨到了96%以上。大家还把没用的矿洞、矿场变废为宝,建成了三界洞天景区、种食用菌的农场、藏酒的基地,“矿洞经济”成了村里发展的新路子。尧治河村也先后拿到了“国家绿色矿山”“国家矿山公园”的称号。
03
一直以来,孙开林立下“三不”承诺:“不占集体一分钱便宜、不吃一顿特殊的饭、不给亲戚朋友走后门安排工作”。因为孙开林以身作则,村“两委”也养成了清廉的好风气。
在他推进下,尧治河村定下 “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三会治事”的决策办法、“三联共建”的推进方式。还创新了“四权分立”的治理模式:村党委拿决策权,村民代表大会有表决权,村委会负责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盯着全过程。村里的财务收支、项目进展,都会定期公示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权力怎么用,都明明白白。村里还定了“三不支出”的规矩: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花可不花的钱坚决不花,可搞可不搞的仪式坚决不搞。
不仅如此,村委会先后八次改村规民约,把反对铺张浪费、不搞大操大办写了进去,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婚丧嫁娶都按统一标准来,每年能帮村民省下近万元的人情钱。村里还建了环境卫生协会、矛盾纠纷调解协会,修了党史馆、毛主席像章纪念馆,让红色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现在,尧治河村成了“大思政课”教学基地,全国有15所高校在这挂牌,每年300多个基层党组织、5万多名党员干部、2万多名学生来学习,清廉实干的好风气,还在不断影响更多人。
尧治河村的这份清风正气,正像一股 “精神养分”,激励着更多基层干部好好为老百姓办事儿。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飞 郭裕铭 廖云翔 编辑 桂亮 美编 王子煊 杨紫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