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懒… 孩子抗拒学习时,医生最怕家长说这两个字
暑期各大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排起长队,家长们焦虑万分,他们心里忐忑:“孩子一学习就抵触,是太懒?还是病了?”而不少网友也好奇,不少武汉网友点评:“看门诊就能变‘学霸’?”
武汉市武东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李玲霞提醒:成绩差≠学习困难,厌学≠懒惰。并且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认为带来门诊看看,就能变“学霸”。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困难”?
李玲霞医生表示,学习困难并非是简单的“成绩不及格”或者“学习有偏科”,学习困难也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临床表现,由很多原因引起。
在医学上,真正的学习困难有清晰界定:孩子智力正常,也付出了努力,却在阅读、书写或计算等特定领域持续落后于同龄人,且显著干扰了正常的学习进程。孩子某次考试发挥不好,或者暂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绝非贴上“病”或“懒”标签的理由。
何时寻求专业帮助?警惕这些“红灯”信号!
当孩子反复出现以下情况,且持续超过6个月,特别是符合6项以上时,请务必引起重视:
1、注意力“信号灯”故障:常忽略细节、作业粗心错误连连;上课或写作业时神游天外;极易被无关动静吸引;书本文具常“不翼而飞”;对需要专注的任务能躲则躲。
2、“能量小马达”停不下来:难以安坐,小动作不断;不分场合插话、打断别人;在需要安静的活动中显得格格不入。
3、情绪“阴霾”笼罩学习:过度焦虑、情绪持续低落;存在特定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或是出现头疼、失眠等躯体不适,伴随显著的自卑感或退缩行为。
尤其当孩子成绩持续低于60分且辅导无效、学习困难在家庭和学校等多场景都明显存在或同时陷入情绪困扰时,请及时带孩子前往儿童精神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进行专业评估。
比诊断更迫切的,是撕下“标签”
孩子是否需要看“学习困难”,不能以成绩的好坏进行判断,除此之外,家长不要过度焦虑,更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因为无论孩子最终是否需要医学干预,家长的态度都是第一剂良药。
李玲霞医生认为,那些脱口而出的“你怎么这么笨”“就是懒,不肯用功”,如同一把把钝刀,反复切割着孩子的自尊心,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对学习的恐惧和逃避。
孩子表现出的抵触,往往并非态度问题。他们很可能正在某个能力短板上苦苦挣扎,内心充满挫败和无助。此刻,他们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而非指责。
比刷题更重要的是“留白”
孩子的学习热情,犹如一盏需要小心呵护的灯。过度填鸭、熬夜刷题、粗暴剥夺兴趣活动时间,无异于用错误的方式去“添油”,结果只会耗尽灯油,让学习在孩子心中彻底与“痛苦”画上等号。需要做的,是尊重节奏,在要求与空间之间找到平衡点,守护那束珍贵的内在动力。
科学区分“学习困难”与“学习困难症”,理性就医是第一步。但比诊断更重要的,是放下焦虑与指责,用理解代替批评。
李玲霞 武汉市武东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中医药健康科普分会首届委员。从事临床工作12年余,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治与心理治疗。
李医生寄语: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密码与节奏。教育的真谛,在于守护他们内在的光芒,哪怕这光芒暂时被云翳遮蔽。当我们愿意放下评判,真正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挣扎与渴望,改变才可能真正发生,那被重新点燃的学习动力,终将照亮他们自己的路。
(来源 长江云心理 记者 吴阳 编辑 朱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