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潜江工业逐“绿”向“新”之路
立秋时节、硕果盈枝。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的2025年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中,潜江新亿宏有机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跻身其中。至此,潜江市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数量攀升至10家,标志着潜江产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以“绿色”为主题、以“创新”为主线,在建功支点的号角声中,水乡园林澎湃强劲动能,奏响工业发展的“绿色乐章”。
传统产业“绿”动转型
泽口街道作为潜江传统工业重镇,化工产业根基深厚,但高能耗的困境让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今,这里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绿色蜕变”,为潜江工业发展树立标杆。
烈日炎炎,走进湖北可赛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国内先进的副产蒸汽合成炉稳定运行,它如同一座“能量金矿”,巧妙地利用装置反应的余热,产出源源不断的蒸汽。
“通过二次利用盐酸合成炉内氯气和氢气燃烧副产的余热,减少了我们对外部蒸汽的依赖,每年新增蒸汽超5000吨,为公司节约蒸汽成本逾千万元,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年平介绍,面对能耗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改升级,充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主要产品单位能耗等指标均大幅下降。
围绕烧碱生产线,企业采购国内先进液氯冷冻机,每年节电100万千瓦时;通过技改升级,氯碱的吨产品标煤下降15公斤;针对甲基苯胺生产线,通过蒸汽的梯级利用,每吨产品消耗从原来的1000公斤,下降到现在的600公斤……一次次求“新”探索,一步步向“绿”而行,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可赛化工的技改转型,是我市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的生动缩影。如今,在 “双碳”目标引领下,潜江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推动工业绿色转型,让传统产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焕发新生。
产业链条“新”潮澎湃
花开一枝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比邻可赛化工,和远潜江电子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的绿色转型同样精彩。
该公司通过对主要装置进行技术升级,将原先排放的废气重新收集起来,变废为宝进行二次利用,形成了一个绿色循环的生产体系。
“我们通过变压吸附分离出来的废气,原先只是用锅炉燃烧,利用率不到三成,其余的只能通过火炬直接放空。”和远潜江电子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通过尾气回收低温分离精馏的方法,把放空的这部分气体分离成氢氮气、一氧化碳和甲烷,氢氮气可以做成合成氨产品,一氧化碳提纯为高纯一氧化碳,为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提供原材料,甲烷可以做成工业甲烷,进入城市燃气管网。
技术改造升级让企业收获红利的同时,更增强发展信心。今年,该公司大刀阔斧新上氨气制氨水的节能项目,将原本用于气氨回收的冰机工艺,调整为通过水吸收气氨制备氨水的工艺。“这种工艺改进后,配套功率从原来的960kW大幅降低至50kW左右,每小时可降低能耗约910kW,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碳排放。”该负责人介绍。
一个又一个企业逐“绿”而行,一个接一个产业向“新”奋进。当前,在创新驱动下,潜江工业正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集约、由低效向高效的华丽转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通过鼓励企业积极挖掘节能降碳潜力、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服务环境,加大对绿色制造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加入到绿色发展的行列中来。”潜江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幅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引擎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广袤的水乡大地徐徐铺展。这画卷里,有产业迭代的破茧之光,有绿色生态的和谐之韵,更有敢为人先的担当之志,为潜江“建功支点、勇打头阵”注入澎湃动能。
(长江云新闻记者 童曼丝 通讯员 成妍 张芷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