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孝感孝昌:多方合力办起“爱心托管班” 破解儿童看护难题

长江云新闻  2025-08-13 09:51:08
分享到:

暑假期间,少年儿童的假期看护与成长问题始终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心。在湖北省孝昌县,一场由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 “爱心托管” 服务温情展开,为 4200 余名少年儿童打造了集红色教育、科技体验、非遗传承于一体的 “第二课堂”。这项暖心举措不仅解了家长的 “后顾之忧”,更将教育动能注入乡村振兴,让孩子们的暑期时光充实而温暖。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昌县深挖红色资源,将革命精神融入托管课程,让红色基因滋养童心。在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内,红色教育以鲜活姿态铺展:孩子们化身 “小小文物修复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轻抚斑驳的革命文物,触摸岁月刻下的烽火印记;情景剧表演区里,他们身着仿制军装,用稚嫩却真挚的台词再现当年战斗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初心使命。

“先辈们为了信念不惜牺牲,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学生宁嘉浩在日记中写下的感悟,道出了红色教育的育人力量。目前,这样的红色主题教育已在全县开展30余场,通过参观研学、情景演绎、红色故事会等多元形式,让2000余名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触摸历史温度,让革命精神照亮成长之路。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托管班悄然扎根。花西乡的托管教室里,剪纸、皮影戏等非遗项目走进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触摸传统文化的窗口。剪纸课上,孩子们专注剪裁“双鱼戏莲”图案,志愿者细致讲解:“鱼儿灵动,莲花圣洁,这纹样藏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期盼,寄托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指尖翻飞间,文化寓意悄然融入童心。皮影戏课堂更充满互动乐趣,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练习提、拉、抖、转技法,当孩子们操控的皮影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舞动,书本上的非遗技艺瞬间变得鲜活可感。这种 “非遗 + 美育” 的创新模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在文化浸润中厚植自信根基。

当传统文化滋养心灵,前沿科技也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机器人竟然能跟着指令跳舞!” 小悟乡万冲村托管班的教室里,五年级学生万天翊盯着灵活转动的双足机器人,眼中闪烁着惊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志愿者正操控机器人完成转身、踢腿等动作,一旁的3D打印机“吐”出精巧陀螺模型,让孩子们忍不住伸手触摸科技的温度。这得益于孝昌县“高校+乡村”的结对帮扶模式——14所高校的259名志愿者带着专业设备和前沿知识走进乡村,开设机器人编程、航天科普、VR 虚拟实验室等课程。

“以前觉得科技离我们很遥远,现在知道自己也能编简单程序。” 拿着编程作品的万天翊满脸自豪。目前,全县已有1200余名留守儿童在科技课程中受益,闪烁的屏幕、转动的齿轮,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播下了探索未知的种子。

安全是托管服务的底线。孝昌县各托管班放学前,“5分钟安全警示”总会准时响起,一句句叮嘱为孩子们编织安全防护网。针对暑期溺水风险,当地创新构建“1+1+X”防溺水责任体系,将全县水域划分为286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明确1名行政负责人、1名巡查员,联合村干部、志愿者等“X”支力量组建巡查队。

烈日下、暮色中,巡逻队员穿梭在河塘岸边,红蓝闪烁的警示灯成为水域旁最安心的风景。安全守护不止于预防,更在于技能传授。县法院送来的“安全第一课”上,模拟场景教学让应急技能鲜活可学:孩子们趴在充气垫上练习溺水漂浮,捂住口鼻弯腰穿越“烟雾”体验火灾逃生,在互动实操中掌握保命技巧。“孩子在托管班,安全有人管、技能有人教,我们在外打工也能踏踏实实。”家长卢露的朴实话语,道出了众多家庭的心声。

在孝昌的暑期托管图景中,多元力量正凝聚成托举希望的合力。鹏成服饰公司将闲置办公室改造成温馨托管教室,书桌旁的绘本角、墙角的玩具箱,让600余名员工子女放学后有了好去处,家长在车间忙碌时,透过窗户就能看见孩子认真学习的身影。

桃源社区“侨爱童心班”里,留守儿童握着彩纸剪出星辰与花朵,将作品装进信封寄给远方父母,手工课成了连接亲情的纽带。

湖北幼专志愿者走进季店乡开设“艺彩非遗行”课程,将非遗剪纸与孝文化融合,教孩子们剪出“黄香温席”等传统故事纹样,让文化传承扎根乡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者评价,孝昌模式通过精准整合企业、社区、高校等多方资源,既破解了城乡教育不均衡难题,又为暑期托管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目前,全县50个托管点运行平稳,累计开展活动 380 场次,惠及众多家庭。

“我们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托管班找到成长的快乐,让多元协同的温暖照亮更多童年。”团县委书记宁莎丽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来源 孝昌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虹)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