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双导师赋能、共生式成长、联合式学习——咸丰县“青蓝结对”锻造基层治理尖兵

恩施日报  2025-08-11 12:37:14
分享到:

老同志认真察看林权证上的边界线,年轻干部蹲在田埂边仔细对照——在咸丰县曲江镇渔塘坪村,一场山林纠纷悄然化解。

“调解山林纠纷,得先听群众把委屈说完,再拿林权证现场对照划边界。”近日,曲江镇平安建设办副主任邢宗文和年轻干部安思旭一道,处理邻里纠纷。作为“青蓝结对”的搭档,邢宗文将做群众工作的心得倾囊相授。

今年以来,咸丰县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推行“青蓝结对”机制,精心构建“双导师赋能、共生式成长、联合式学习”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有效激活干部潜能,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德才“双导师”

针对新入职干部普遍面临的经验不足、方向迷茫等问题,咸丰县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一人双师”的“双导师”模式。

黄金洞乡率先为年轻干部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班子成员管方向、把大局,一名业务骨干教方法、授技能。

“班子成员导师定期面对面谈心,掌握思想动态;业务骨干导师结合个人特点,定制成长计划,指导实践。”黄金洞乡组织委员刘洋介绍。

曲江镇从制度层面发力,科学划定“六办三中心”岗位职责边界,建立干部成长档案,修订完善机关管理制度。“现在,内部流程更清晰,大家干事更有章法、更有积极性了。”该镇党政办主任钱晶说。

如今,“一人双师”模式已在咸丰全县推广。该县通过设置“青蓝库”导师选聘标准、细化帮带内容、完善成效评估机制,为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提供制度保障和成长平台。

成长“合伙人”

咸丰县的“青蓝结对”不仅是单向传授,更强调资深干部与年轻干部双向促进、共同进步。

“结对不是简单带业务,更是把走村串户带本子、解决问题盯到底的工作作风传下去。”曲江镇党建办干部黄钰在参与结对后深有体会。这种“传帮带”的过程,也是双方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过程。

“我们同步建立‘师徒结对’考核制度,对表现突出的‘老带新’组合进行表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咸丰县城管局通过“以老带新”工作机制,促进群众工作经验传承,帮助年轻干部掌握沟通技巧、应急处理能力;年轻干部充分发挥思维优势,创新工作方法。这样的双向互动,提升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使执法更规范、更专业。

这种教学相长、双向赋能的模式,已成为当下咸丰县干部队伍建设的鲜明特色。

知行“共进组”

咸丰县的“青蓝结对”模式突破了传统师徒制的“一对一”局限,着力打造多元化的联合学习平台,营造“比学赶超、团队攻坚”浓厚氛围。

活龙坪乡的“青联社”是典型代表之一。“青联社”通过为年轻干部搭建业余学习平台,构建起“理论学习+能力操练+服务实践”三位一体学习模式。他们围绕“如何把政策讲进群众心坎里”展开讨论,提炼出“政策翻译官”工作法,用方言土语、身边事例让政策宣讲更接地气。截至目前,已开展“青联社”学习115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打造乡村示范院落50个,调解矛盾纠纷30起。

高乐山镇整合多个业务办公室成立“政策研习小组”和“纠纷调解团”,团队成员定期集中学习最新政策法规,共同分析研判复杂案例,模拟调解流程,在实战中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团队凝聚力。

以学习小组为载体的团队共学、集体攻坚模式,在咸丰蔚然成风,涌现出“青年夜校”“业务沙龙”“项目攻坚组”等多种形态的学习共同体,全县形成了在集体学习中成长、在团队协作中担当的良好氛围,大大增强了解决复杂问题、推动重点工作的整体合力。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