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仙桃推进城市水体“长制久清”
昔日“龙须沟”,现今荷田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康 摄)
“以前这里就是条‘龙须沟’,又脏又臭,现在环境可好太多了。”8月5日,迎着明媚的阳光,仙桃市干河街道小寺垸社区2组村民张友华抖开刚洗的被褥,晾晒在房前的荷塘旁。
荷塘长约50米、宽约10米,是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重点管护的3处小微水体之一。
“之前这里是一个鱼塘,上一任‘塘主’弃养后就成了排污池。周边村民家的生活污水直排进来,日积月累,鱼塘成了臭水沟,水底淤泥有一米多深。”站在岸边的青石板上,小寺垸社区党委书记刘文举解锁手机,打开一张荷塘整治前的照片。
照片拍于两年前的初春时节,池塘被枯枝败叶紧紧包裹,水体绿中泛黑,水面铺满绿藻,靠近居民区一侧的岸边堆满了五颜六色的生活垃圾。
荷塘臭了快十年,居民们也投诉了快十年。社区做了不少工作,但水体黑臭问题仍然反复出现。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深入开展“广开言路纳民意、下沉一线解民忧”,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针对少数干部“研究工作不深、落实任务当‘二传手’”的现象,通过学习教育和案例警示,推动干部主动下沉一线。
4月7日,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供排水办负责人杨华来到小寺垸社区,对张友华家门口的鱼塘进行“定向体检”。
“附近居民习惯往池子里倒垃圾和污水,加上里面是死水,缺乏流动性,自净能力有限。”杨华敲开周边十余户居民的家门,请他们分析成因、出谋划策。
“公共垃圾箱太远、环卫车也不是天天来,垃圾总要有地方倒啊!”村民们也很委屈。
“我就随手倒一盆水,能有多大影响。”也有村民意识不到位。
问题有很多,办法也不少。
“增加几个垃圾箱。”
“环卫车跑勤点。”
“向旁边的大鱼塘‘借’点水,让池塘里的水流动起来。”
......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解决的方案逐渐明朗。
“对荷塘进行日常巡查和保洁、加强生态补水,每月请第三方单位对水质进行检测......”杨华边听边记,一张呵护已整治水体的“长制久清”的“处方”逐渐成型。
同样是为了整治黑臭水体,在距离小寺垸社区约8公里处的叶河村,叶河南岸1.2公里133户下水管道接市政管网工程也正在进行中,数十个水泥浇灌的污水检查井在岸边次第排开。
叶河沿岸的污水检查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康 摄
“井下铺设有直径40厘米的截污管,它们与市政污水管道系统相连通,居民家的生活污水接入截污管后,就能汇入市政管网,流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仙桃市政建设有限公司施工人员罗文豪介绍。
78岁的叶菊秀是土生土长的叶河村人,在她的儿时记忆里,叶河也曾碧波如许。让家里的污水管改道,让叶河重现昔日光彩,是她多年的愿望。
“看似小小一条排污管,直排河道,毁的是母亲河;接入管网,连的是民心桥。希望工程能够早点完工,希望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能变得更好。”叶菊秀凝视着河面,憧憬地说道。
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项目办主任肖咏介绍,在学习教育中,该局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对反复出现长期存在的问题,注重从制度层面找原因,健全完善常态长效制度机制,巩固深化问题整改实际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确保纠树并举、标本兼治。
除了对已整治完成的小寺垸2组池塘、小南村3组坑塘、何湾沟渠3处小微黑臭水体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外,仙桃还重点实施叶河、洛江河、汉南河、前通河、肖杨河等城区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同时着力实施仙下河以北老城区和主城区两个片区地下管网混错接和缺陷整治,全力推进老城区交通路、共青路、沔阳大道、青年路、仙源大道及主城锦瑞路片区3.5平方公里范围雨污分流改造,切实补齐设施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