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雕梁画栋里的时光:走进襄阳南漳陶氏古民居

长江云新闻  2025-08-11 11:44:26
分享到:

深藏南漳板桥镇群山之中,一片鲜为人知的明清瑰宝——陶氏古民居群静卧山野。作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老宅,自明成化年间陶氏先祖筚路蓝缕而来,已历经数百年沧桑。从选址考究的陶家祠堂,到规模恢宏的焦家湾99间大院,青石黛瓦间尽显古建神韵。它们以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历史,更以独特的建筑之美惊艳了岁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古朴的院落,探寻陶氏先民留下的建筑“密码”,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匠心与辉煌……

在南漳县板桥镇,深山里藏着数十栋明、清代风格的陶氏古民居建筑,却鲜为人知。陶氏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犹如珠玉撒落在山间田野,成为当地一大景致。

据《南漳陶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元年(1465年),陶氏始祖随流民浪潮来到南漳寻求生路,当时来的有三兄弟。其中有两兄弟在雷竹湾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建筑文化。

目前,有陶绍初民居、陶述照民居、陶匡伦民居、雷坪陶氏民居、焦家湾民居和陶家祠堂等7处陶氏老宅,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氏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起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古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老湾村的陶家祠堂。这个祠堂在住址选择上颇有讲究。祠堂坐北朝南,周围地形像圈椅,稳如泰山,处在雷坪一带陶氏民居的中间位置,便于族人们到祠堂祭祀先祖和议事。

整个祠堂高大气派,工艺也很讲究。祠堂为一进的四合天井院,屋顶盖着青瓦,墙体均由长方形青石条砌成,前后檐都建有马头墙。大门由大青石做成,门框、门槛、抱鼓石上雕刻有“五福临门”“丹凤朝阳”和龙、鱼、祥云等精美图案。在大门两边的“八字”墙面中间,分别镶嵌有一幅石雕人物画像。走进祠堂的大门,更令人震撼:敬祖堂两边各一根粗大的木柱高耸,门楣上的一块长3.1米、宽0.5米的精美木雕。来自厨房灶台的袅袅炊烟,绕过柱子、木雕飘向天井,直升云天,给整个祠堂增添了雅致和神秘感。

祠堂院子里摆放着一块精美的浮雕石,上面刻有“二龙戏珠”等图案,两条龙形象逼真,透出灵气。主人家介绍说,这块石雕是镇宅之用。由此可见陶氏家族当年的兴旺。

在陶氏古民居中,面积最大、气势最恢弘的当属古井村的焦家湾陶氏民居。这个民居属徽派风格建筑,是南漳县山区典型的庭院式民居,有房屋99间,占地约4000平方米。从正面看,三层建筑高大气派,屋上的龙头凤尾等造型各异的马头墙,错落有致,青色的砖墙体笔直地坐立在高高的石条墙基上,5个大门规律排列,门洞平台下面墙基内,设有一层地楼,有8个小门向前敞开。民居为五正五厅、二进院建筑,由砖木、土木、石木结构组成。厅、堂等公共地面为石灰、青瓦碎粒、糯米粉和桐油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铺就,锃光瓦亮。厢房均铺以木质地板,门窗和装饰构件等精雕细刻。房屋格局、空间尺寸处处透出鲁班祖师爷定下的千年规制。

陶氏民居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墙面显得斑驳沧桑,但在整体建筑上仍不失恢弘的气势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内到外展示出飞檐翘角的灵动之美、雕梁画栋的细腻之美。

陶氏古民居,是深山乡村里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韵味和意境之美,惊艳了岁月。每一座古宅院,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来源 南漳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陶和典 熊明银)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