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中试平台 | 湖北未来院:抱团共建打通“堵点” 让成果加速变产品
《走进湖北中试平台》系列报道,今天走进湖北省有色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形中试验证平台,看看这个藏在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里的中试平台集群,如何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一路跑到生产线。
记者 田思鹏:在我身旁的这个金属圈是即将要飞上天空的3D打印火箭舱段,为了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它的壁厚仅仅只有3毫米左右,是火箭制造周期中耗时最长的零件之一。科研团队用自主研制的3D打印机来制造它们,制造周期从70天缩短到了10天左右,让中国的火箭更快地飞天。
这项火箭提速技术,华中科大曾晓雁教授团队早在2016年就在实验室里验证成功了。从实验室的“成果”变成工厂的“产品”,这条路走了整整十年,其中最大的堵点之一就是中试环节。因为中试投入大、风险高,高校没条件、企业不敢做,好技术只能“困”在实验室里。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 曾晓雁: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有资金,怎么把学校里生的原始成果这个“娃”把他带到5岁、8岁、10岁,让别人觉得这个“娃”起来了以后可以有前途。
为了把实验室的“娃”养大,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经开区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按照“高校研发、基地中试、园区落地”的路径,打造“抱团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中试平台集群,湖北省有色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形中试平台便是其中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 曾晓雁:中试平台给了我们500万元,学校也给了我们500万元,武创院给了500万元,我学生现在也在这边,设备也搬到这里,工程师都有20多个人,涉及材料加工、光学工程、自动控制、气动工程等,真正地实现了产学研结合。
入驻平台半年,这“娃”长得飞快,已建成从研发到成品的全流程中试线,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销售额达数千万元。目前,未来院中试平台已汇聚14个高校团队,建成14条中试产线,涵盖高性能钛合金、特种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领域,推动10多项成果落地和14项标准制定。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 李江华:孵化了10个产业化的公司,有一半的项目已经拿到了首轮融资,现在融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3个亿。
(长江云新闻记者 田思鹏 程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