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区:破解看护难题 打造少儿精彩假期
近日,记者走进黄冈市黄州区赤壁街道汉川门社区暑期“爱心课堂”,看到孩子们正用颜料为沙画蜡染色,不一会儿工夫,便调制出梦幻缤纷的彩沙,点燃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现场充满成就感与欢笑声。
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连续4年推出暑期“爱心课堂”这一文明实践项目,4年来“爱心课堂”发生了诸多积极变化:开课形式从零散走向集中,受益群体从城市双职工家庭,延伸至乡村务工务农家庭,服务内容从单一的作业辅导升级为多元活动体验,志愿者队伍从以社区网格员为主,发展到有大学生和专业教师广泛参与,活动性质也从简单的志愿服务,转变为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文明实践项目,这一项项变化、一条条举措,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孩子和家长的需求,更切实转化为群众看得见、享得着的民生福祉,这生动体现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的落地生根,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多方联动点亮精彩暑期
“有的村民白天要进城上班或是干农活儿,孩子独自在家有安全隐患。我们根据各村未成年人数,开设了2个‘爱心课堂’,共有100多名小朋友参加。”黄州区堵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家住赤壁街道青砖湖社区的朱梓媛表示,孩子独自在家,总是不放心。在社区“爱心课堂”,有志愿者老师和小朋友的陪伴,孩子可以参加各类活动,假期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像朱女士这样的家庭在黄州并不少见,孩子放假在家,家长们却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孩子的安全、学习和娱乐问题成了家长们的揪心事。为解决暑期“学生无处去、家长看护难”的问题,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对城乡范围内6岁至14岁左右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提供暑期服务,托起孩子们的多彩假期。
社会组织“红心社会”志愿服务队来到赤壁街道体育路社区,通过原创剧本杀与法律情景剧相结合,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法治安全教育有机融合,为儿童健康成长筑牢思想防线。
在赤壁街道印染社区,黄冈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防溺水和道路安全宣讲;利用折纸的巧思、非遗漆扇的古韵,让孩子们感受“指尖技艺”带来的乐趣。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青春健康实践团志愿者,在东湖街道六福湾社区“爱心课堂”,以游戏互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认识人际边界、辨别危险信号。互动分享时,童佳雯小朋友说:“我要学会保护自己,我要大声对坏人说不!”
“截至目前,我们青年教师宣讲队围绕非遗文化、未成年人保护、安全教育、防溺水、红色故事等,开展宣讲活动62场次,覆盖千余名未成年人。”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团委书记廖娟说,将宣讲融入互动游戏和音乐赏析,这种“精准对接需求、分层设计内容”的模式,让“爱心课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多方合力破解看护难题
暑期“爱心课堂”让孩子们既“托”又“教”既“学”又“玩”,还解决了家长们烦心事。那么,志愿者从哪里来?资源要素怎么保障?特色课程如何设计?
据悉,自今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为进一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汇聚多方资源,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探索资源链接新模式,精准服务群众需求,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看护难题。
链接专业化团队。为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召开“爱心课堂”供需对接会,联动团区委走访在黄三所高校,重点链接“青春黄师”“两湖星火”“曙光”“康颖-逐梦”等14支高校志愿队伍,打破服务零散化困境,形成“社区搭台、高校出力、专业支撑”的协同模式。这些高校志愿团队的志愿者,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掌握教学技巧以及与孩子们沟通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乐享成长。
实施长效化保障。一方面,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慈善总会,实施“一张纸”献爱心公益基金项目。项目基金为“爱心课堂”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解决部分志愿者交通补助;另一方面,积极对接驻点社区(村)的市区直单位、爱心商家、社会组织为“爱心课堂”奉献爱心,倾情捐助,比如冷饮、书籍、学习用品、实验用具等物资,为孩子们营造出良好的暑期环境。
推出多元化课程。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线上发布、线下座谈模式,摸清群众需求,发动爱心商家及社会组织、高校志愿团队、大学生等走进“爱心课堂”,发挥专长技能,利用专业优势,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需求。比如,健康教育、趣味科学、萌趣舞蹈、魅力书法、国学经典、安全自护、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课程纷纷在“爱心课堂”绽放光彩,暖了无数孩子们的心。
“按照需求调查、点位设置、志愿者招募、资源链接、项目总结的程序,在‘爱心课堂’开班前,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确保孩子们玩得开心、家长们工作安心。”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黄州区共招募志愿者近360名,开设51个“爱心课堂”,服务未成年人2000余人。
通讯员 骆冬
一审 熊飘颐
二审 余红升
三审 骆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