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锐评 | 不要让医生“以死正名”
一个接生过3万多名新生儿的医生,最终没能从网暴的漩涡中挽救自己。
“周口57岁女医生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跳楼身亡”一事,正在调查中。8月6日,河南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称,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正在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理。周口市公安局方面也表示,公安机关已依法介入此事。
家属透露,是三起医疗纠纷引发的持续7个月的网暴,让邵医生“极度无助、求告无门”,最终“以死正名”。
根据媒体报道,第一起羊水栓塞抢救,家属明明签了手术同意书,却因为生的是女孩、子宫被切除,就反过来索赔100万,甚至在司法鉴定初步认定医院无责后,仍不依不饶地在网上煽动舆论。第二起产妇执意顺产导致子宫破裂,家属明知风险却拒绝剖腹产,事后却把责任推给医生。第三起孩子两年后被确诊脑瘫,家属不做医疗鉴定就直接归咎于医生,完全无视医学的复杂性。上述三起医疗纠纷的详情,还需要权威部门调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医疗纠纷不该诉诸网络,医生也不需要“以死正名”。
此前,邵医生在自己账号发视频,为自己接生到的一对龙凤胎而开心
这场网暴并非偶然,而是有组织的。三个医疗纠纷的家属在抖音上互相关注、互相引流扩大影响。邵医生生前曾两次报警,但第一次未被立案,第二次立案后警方也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如果当时平台能及时删除恶意内容,如果警方能迅速介入调查,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可惜,现实是各方反应迟缓,最终让一位尽职的医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医生不是神。许多患者和家属对医学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医生必须“包治百病”,一旦结果不如预期,就归咎于医生失职。这种心态,加上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使得医生成了舆论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事实上,他们是和病人共同对抗病魔的战友,是和病人一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同行者,更是病人在至暗时刻最坚定的依靠。
医生不该成为网络暴力的牺牲品。培养一名医生需要数十年,但一场网络暴力就能摧毁这一切。回顾这些年,因网络暴力而消逝的生命令人痛心:2023年,24岁的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生郑灵华,因网暴患抑郁症离世;2022年,15岁的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因网络暴力服药自杀;2018年,德阳女医生因和男孩泳池冲突,不堪网络暴力自杀。
这些悲剧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是认真负责的医生,是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甚至是还未成年的孩子。网络暴力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刀,轻易就能击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还有些人喜欢在网上充当“正义使者”,但网络审判永远不能代替法律和规则,任何人都不需要“以死正名”。
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折点,让全社会反思如何构建更健康的医患关系。患者和家属需要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平台和执法部门必须对网络暴力零容忍,及时制止恶意攻击。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维权机制,让医生在面对不公时,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而不是独自承受压力。
邵医生在遗书中写道:“一定要为我正名!”这不仅是对家人的嘱托,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呐喊。正义不该迟到,更不该缺席。希望调查组能尽快查明真相,严惩网暴者,还邵医生一个公道。同时,也希望她的悲剧能唤醒更多人对医患关系的思考,让“以死正名”的绝望不再重演。
监 制:洪燕
审 核:梁延 苏逸冰
评 论:李爽
来 源:长江云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