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耀香城|省劳动模范张加川:一碗茶汤里的匠心
初夏时节,在咸安区汀泗桥镇彭碑村有机茶基地,茶树与桂花树交相辉映,满目苍翠、生机勃勃,一幅生态画卷跃入眼前。这片被称为“川玉”的有机茶基地是65岁的张加川用近30年光阴,以坚守和创新书写的一段当代茶农的传奇。
走进川玉茶业基地,张加川正俯身观察茶芽生长情况,黝黑的皮肤与布满老茧的双手,诉说着他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1998年,张加川在建筑装修行业积累了丰厚的资产,发展一片大好时,他却决定变卖资产,毅然一头扎进彭碑村7组的深山,只为实现“让家乡茶山重生”的梦想。
张加川回忆,茶园初建时,每天清晨5点便扛着锄头进山,整地、栽苗、虚心向老茶农讨教,学中干、干中学,掌握提升技术。
2000年春,茶园开始采摘。张加川将精心制好的茶叶送至中茶所评鉴,并请专家实地调查。中茶所的鉴定报告改变了他的人生:茶叶各项指标均达到有机标准,成为咸宁首批通过认证的有机茶。2001年湖北农博会上,“川玉”茶以茶汤透亮、兰香悠长等优秀品质一炮打响,现场每斤2000元的高价更是惊艳全场,同时打响了"咸宁有机茶"的名号。
然而,茶叶生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川玉”1200余亩有机茶园遭遇严重虫灾。张加川雇佣劳力人工捉虫,效果不显著且成本大幅上升。对此,张加川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否则,茶叶的有机品质和生产的可持续性不能得到保证。
2007年,在咸宁市科协等机构的推动下,川玉茶业有限公司与湖北大学携手合作,共同创立了湖北有机茶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所。经过长达10年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他成功研发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30%茶皂素”,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局的专利证书。
在茶园管理中,张加川还独创了“茶林间作”生态栽培模式。他巧妙利用桂花树的半遮阳作用,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追求卓越,事事力求完美。”这句张加川的座右铭,体现在每一个细节:茶树良种“川玉青叼”实现茶果两用,秋季茶籽榨出的茶油清香扑鼻;茶园道路栽种香樟,行走其间尽是草木芬芳。如今,“茶林间作”已成为全省主推技术,张加川的“生态经”正被越来越多的茶农践行。
作为一位湖北省劳动模范,张加川不仅致力于生态茶园的打造与生物农药的研发,更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当地农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加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有机茶叶,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他的带领下,川玉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荣获“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科普示范企业”“国家级茶叶标准示范园”“湖北省首家农业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项殊荣。
面对未来,张加川信心满怀。他计划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优化茶叶品种和种植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他还将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完善营销网络,将川玉茶业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
近30年来,从荒山到绿洲,从"门外汉"到"茶专家",张加川用8项国家专利、25年有机认证、带动数千人增收的成绩单,诠释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
记者 蔡静 宁浩德 通讯员 李晓惠 陈慧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