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曲“非遗夏令营”结业 31位传承人以曲传情展楚腔魅力
8月4日,2025湖北小曲传承人培训班结业典礼在武汉举行。31位来自全省各地的传承骨干以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创新表达的汇报演出,为为期七天的培训成果交出满意答卷。从理论深耕到实践探索,从器物技法到跨界创作,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湖北小曲的多元魅力,更揭示了非遗传承“守正创新”的生动路径。
演出在全体学员带来的《薅黄瓜》中拉开序幕。四寸瓷盘与竹筷碰撞出清脆韵律,“单打”“波浪花”等十八般技法轮番上演,将天门碟子小曲的质朴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松滋文化馆群文干部、学员覃子珊介绍:“碟子与筷子是湖北小曲的‘活化石’,通过七天系统训练,我们不仅掌握了技法精髓,更理解了‘器物载道’的文化深意。”
天门碟子技法展示+湖北小曲《薅黄瓜》
小曲新唱《我们村里喜事多》
来自黄石歌舞剧院的王琇与肖燕芳将民歌的婉转悠扬融入湖北小曲的曲牌结构,辅以方言说唱,以一首《我们村里喜事多》演绎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民歌与曲艺的结合不是简单拼贴,而是通过旋律嫁接、节奏重构,让传统艺术焕发新声。”王琇解释道。
湖北小曲经典曲目《黄鹤楼》
湖北小曲经典曲目《花木兰》
曲艺跨界为非遗活化提供了创新的示范样本,而经典曲目《黄鹤楼》《花木兰》则通过湖北小曲的唱说表一体,诠释了千年文脉与巾帼豪情。经典选段《选妃》+《南原突围》贯口以及《千古知音》则通过大段高难度台词与曲韵身段展示,彰显学员们对“说表唱”综合技艺的驾驭能力。江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江汉大学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庄桂成指出:“这些作品证明,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复现,更是让传统艺术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
湖北小曲《千古知音》
湖北小曲《南原突围》贯口
展演的最后一个节目,学员们演绎了由湖北小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说唱团青年曲艺演员姚俐玲创作的小曲《过早》。舞台上,芝麻酱的醇香化作唱词,汤圆的甘甜转为旋律,观众席中不时响起会心笑声。“这场演出是培训成果的集中检验,更是湖北小曲传承生态的缩影。”学员代表伍凌云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我们不仅是曲牌的继承者,更是文化基因的解码者。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下,就是我们对非遗最好的致敬。”
湖北小曲《过早》
七日特训,一生传承。当31位学员用碟子敲响百年回响,用唱腔传递时代新声时,湖北小曲的传承已从“一个人的坚守”进化为“一群人的共创”。主办方武汉说唱团团长宋幼民表示,“31位学员既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未来将通过‘大众普及+专业攻坚+新媒体裂变’的三角模式,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长江云新闻记者 万偲琪 编审 孙应繁 肖新宇 通讯员 邓斯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