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流域治理进行时丨水活 水清 洪湖上半年水质创5年来最好水平
洪湖是湖北第一大湖,素有“湖北之肾”的美誉。2024年6月起,湖北以“一年有起色”为目标,全面打响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攻坚战。一年过去,近期,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发布数据:截至7月14日,洪湖总磷指标较“十四五”初期下降近40%,上半年水质跃升至Ⅳ类标准。
荆州洪湖市螺山镇花园村村民 盛志斌:芦苇、荷花、菱果……整个洪湖都一片香,变化相当大,这几年水质比较好些了。
盛志斌居住的螺山镇,紧邻洪湖,河网纵横交错,乡亲们一直以水产养殖为生计,前些年,当地陷入了水质富营养化的困境——水质变差、水系不通,影响到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记者:我记得22年那时候出现了旱灾。
荆州洪湖市螺山镇党委书记 崔冰冰:干旱,特别是干旱,水质就会变差,直接影响了他的养殖收益。
要想改变,首先得让水活起来。螺山镇将全镇140.83平方公里划分为6个治理单元,生活污水治理和6.5万亩水产养殖尾水同步治理。
荆州洪湖市螺山镇党委书记 崔冰冰:每个村开小组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就手绘,画了一张全镇的水系图,把支沟毛沟进行疏通贯通,让整个水能够“活”起来。
螺山镇逐条疏通南北向17条主干沟渠、东西向3条河流,形成“三横十七纵”畅流无阻的镇域水系,同时,新建节制涵闸20座、修复11座,新建改建泵站4座,6个治理单元既联通、又相对独立,既可按需排灌、又可内部循环。
针对养殖尾水的主要污染物,螺山镇选择成本低、效果直接的“人工生态沟渠+曝气”模式。眼前这条荷花摇曳的生态沟渠,曾经是连片的螃蟹养殖池,如今经过疏通改造,成了生态净化池,池中菖蒲、苦草、梭鱼草等净水植物生长繁茂,配备的曝气设施持续净化水质。以这片区域的尾水排口为例,水质已由Ⅳ类优化为Ⅲ类。
荆州洪湖市螺山镇党委书记 崔冰冰:我们在村级沟渠和主动脉的交汇口,安装了大量像这样的生物毛刷,它能够很好地吸收养殖尾水当中的有机颗粒、动植物腐烂之后的一些杂质,对沟渠进行了清淤,对过去多年以来无序地投肥养殖所产生的污染性的底泥进行了清理。
像这样的生态湿地,全镇已改造出95.9公里。平均每100亩水产养殖配备约8亩人工湿地,基本满足6.5万亩尾水错峰排放、腾塘换水、尾水治理等需求。螺山镇的治理实践,是洪湖治理的一个缩影。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最新情况,洪湖湖心A断面,入选今年上半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相对较好的前30个断面。接下来,洪湖还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三污同治”,确保到今年底洪湖水质实现明显好转,稳定保持在Ⅳ类。
荆州洪湖市螺山镇花园村村民 盛志斌:每天我做梦都在想,能不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我童年时代的洪湖,为我们的环境卫生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荆州洪湖市螺山镇铁牛村党支部书记 余争:每一个铁牛村的人愿意参与,让有限的资源变成我们的财富。
(长江云新闻记者 胡禹 张龙 何进 洪湖台 通讯员 陈静 曹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