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红安:张石河村的“梨”想夏天
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
张石河村的盛夏,是梨子味的。
半山腰的甜蜜,被梨承包;
不断档的热浪,因梨而生;
满头汗的村民,为梨奔忙。
今年是翠冠梨与这片土地
深度链接的第七年,
摆脱“七年之痒”的倦怠周期,
张石河村种梨的人们
热情不减、创新不断。
正值翠冠梨丰收季,
去张石河村摘梨子喽!
7月12号,是红安县七里坪镇张石河村的大日子。这天,村里占地50多亩的梨子种植基地开园迎客,近年来持续升温的翠冠梨采摘季拉开了序幕。
“采摘价10元一斤,开园当天销售额就达到两万多块,一天摘了2000斤!今年是个丰收年,通过满树的叶子就看得出来,叶子越茂密,证明管理就到位了。”叶繁果甜,张石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基福对今年梨园的表现很满意。
一抬手,张基福毫不费力地摘下一个青绿的果子。只听一声脆响,果子利落地在他手中变成了几瓣。没等记者回过神,他五指稍一用力,丰沛的梨汁在烈日下晶莹四溅,刚刚还饱满圆润的翠冠梨瞬间“粉身碎骨”,只剩小巧的梨核清晰可见。“水分足不足,一目了然吧!而且果肉很纤细,甜度目前是11.5°,刚刚好,夏天吃非常爽口,太甜的话会有点腻。”
化渣、爆汁、核小,张基福用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直观地让翠冠梨的美味可视化了。
张石河村的梨园采取“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模式,梨树的两根主枝沿着高约1.7米的网架向四周伸展蔓延,形成了漫无边际的绿叶“遮阳伞”,不仅为盛夏的果园创造了一片难得的树荫,同时适中的果树高度、伸手可得的果实,也便于村民和游客进行管理和采摘。
“由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的伍涛博士定点指导,每年开花、采果的时候他都会来面对面地传授技巧,都是干货!双臂顺行这种模式,一来能保证光照均匀,二来这个一米七的棚架高度是我们特地这么设计的,采摘、管理都不费力。”
张基福对“品质过硬”的定义是,内外兼修。一颗翠冠梨要想凭实力圈粉,在“好吃”和“好看”两个维度都应达标。炎炎盛夏,基地80%的果实还穿着特制的“防护服”。“开始套袋的时候,动作必须规范。袋口要扎好,虫子不能进去,雨水也不能进去,这不是瞎套的,要保证果子的外皮外观啊。”基地管理员张国强告诉记者,这身“衣服”可以让梨子远离病虫害和烈日灼伤,保证梨子表皮光洁水灵。
经过省农科院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今年梨园管理更加精细,创新区分了“主产树”与“副产树”。“让一棵树今年集中精力多结果,另一棵树休养生息少结果,明年再交换角色。”在村支书张基福的示意下,记者看到每一列梨树中都有两棵树的树干被油漆刷红,它们轮流分饰这场丰收大戏的AB角,交替挑起梨园高产的大梁,确保这片梨园在原本亩产3000斤的基础上再攀新高。“戴了‘红袖标’的树,就是产量担当。这两棵树轮流负责,今年这棵多挂果,明年就让另一棵顶上。跟人一样啊,树也得劳逸结合,这样树的寿命更长,果实品质也更高。”
然而,即便已具备高产优质的十足底气,让张基福感到焦虑的“心理闹钟”还是会准时在每年的七月初响起——梨子熟了,销路怎么拓宽?看着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这位为了把梨种好晒得浑身黝黑的村支书喜忧参半。
“每年7月1日一过,这心里就开始紧张了。正式开园前的这10天,我们要完成所有和销售有关的准备工作。盘包装存货,订制新包装,物料这块准备好后就要赶紧联系老客户,比如中国石化、电力公司,每年都为我们带来很多大单。同时,还得策划拓客的宣传,这两年请网红拍短视频效果不错。”
▲ 张石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基福
2018年,在中石化华中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当时产业几乎一片空白的张石河村建成了翠冠梨基地。2022年,刚刚上任的村支书张基福正赶上梨园头一年挂果。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想办法把乡亲们辛苦种出的果子卖出去。对于毫无销售经验的他来说,这无异于一场艰难的拓荒。从此,“卖梨”成了张基福每年夏天的工作主旋律。上门推销、设计包装、注册商标、请人吆喝,经历了数不清的拒绝和冷眼后,张石河村的梨硬是被张基福跑出了销路、卖出了名气。
“卖梨的时候心里就有一个想法,让光秃秃的树枝开花结果,老百姓有多不容易我都看在眼里,所以我一定要让这些果实变现,要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不管跑到哪里跑多远,我都会秉承这一个原则,必须把它卖出去。到了2023年,线上线下的回头客多了起来,慢慢地知名度就上去了。”
▲ 昔日荒坡结硕果
如今,这些脆甜多汁的翠冠梨换上精心设计的包装、贴上闪亮的“张石河”商标,被发往全国各地的市场。能让自己的家乡以这样甜蜜的方式结识天南地北的朋友,村民张国强感到非常自豪。
“我们的梨子品牌用我们张石河村的村名来定,再合适不过,因为我们村梨子的口感就是与众不同,通过农科院的测土认证,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梨树种植。吃了我们张石河牌的梨子,别的你就不想吃啦!”
▲ 五组村民吴满玉
开园一周,采摘游客和线上订单接踵而来。骄阳下,在基地干活的近十位村民汗流浃背,五组村民吴满玉手脚麻利地装好一箱梨,脸上笑开了花。“这个季节是最忙的,不光要除草、装箱,还要为游客做好服务。工资按天结算,一天有100多块,我们得把梨子卖好,这份工作才能一直做下去,哈哈!”忙得“梨”谱,增收才有谱、振兴才靠谱,荷包鼓起来的乡亲们用高涨的劳动热情生动诠释了“累并快乐着”。
记 者 | 郭蜜蜜
通讯员 | 胡文慧 杨林青
编 辑 | 王 芳
编 审 | 陈 青
监 制 | 肖 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