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喇叭廿字策——贾代银的“声”命守望
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南阳镇,这里的村民们每天上午10点都会准时迎来一个熟悉的声音——71岁的乡村主播贾代银通过《拾点南阳》广播节目,用接地气的乡音传递政策、调解矛盾、应急播报……八年多如一日地守护着这座山乡的“声”命力,成了大山里的“金话筒”。
这档节目,既是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又是文明乡风的“传声筒”。村民家门前的小喇叭以最朴素的方式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奏响了最美的乡村协奏曲。这大山里的“金话筒”究竟藏着怎样的乡村故事?
快来戳音频!一起听暖心故事!
贾代银正在播音
应急先锋:乡音就是“生命警报”
“乡亲们,注意了,汛情马上就到,咱南阳镇地处山区,每逢汛期,降雨增多,河水容易暴涨……”
湖北入梅后,各地持续迎来降雨。7月1日上午10点,兴山县南阳镇两河口村口,村支书李友清正和村民们一起收听镇里自办的广播节目《拾点南阳》,边听边讨论着防汛准备工作。
每当有什么突发情况,南阳镇的村民们早已习惯听着村口大喇叭的提示声,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这习惯,已经有八年了。大喇叭里的声音,来自今年71岁的太婆贾代银,她也成了镇上家喻户晓的“金话筒”。
2015年,退休后的贾代银被儿子接到深圳去养老,没想到不到半年她就觉得寂寞。恰巧镇里来了电话,知道她当过多年基层村干部,能说会道,请她回镇里参加宣讲团,下村给乡亲们讲讲政策,见村里有需要,贾代银马上就动身回到老家。
34年基层工作让贾代银与乡亲们亲如家人,作为老党员,她对政策也是烂熟于心。一次在镇小学的村民大会上,她首次登台演讲,贾代银回忆说:“我越讲越有味,老百姓都说我讲得好。通过这些演讲,我觉得有事做了,不寂寞了。”
长江云新闻记者采访贾代银
见宣讲这么受欢迎,贾代银琢磨,能不能用村里的大喇叭来广播呢?那样全镇人都能听见!她的想法很快得到镇里支持。
2017年2月8日,《拾点南阳》创办了起来。每天上午10点播出,每期十来分钟长。这时间,也是有讲究的。镇宣传委员冯愿介绍:“上午十点是农闲时间,不耽误农活,村民正好能听完整、记得住。南阳山大人稀,60岁以上人群居多,广播对他们来说是最便捷、快速的信息接收方式。”
可就这十来分钟的节目,没想到办起来远比想象中难。
首先是场地和设备。起初,贾代银借用学校里的一间屋子,找了台旧摄像机录音,可学生来来往往,设备可能被损坏,每次还得找专人来拍摄、剪辑,她就开始学着自己用手机在家录。可家靠马路、噪音不断,她回忆说:“我播了十几次,刚录得差不多,汽车一呼啸就得跑到三楼关窗,可屋后树上的麻雀叫声还是会录进去,没办法只能又回广播站。”
村里的老广播站也靠着马路,也没有隔音玻璃,连麻雀叫一声都能录进去。贾代银对自己的节目从不敷衍,一篇三五百字的稿子,她常常要录上十几遍。就这样,一录,就是8年,300多期。直到去年,县文旅局特别给了支持,用隔音玻璃打造了专门的制作间,贾代银总算告别了“楼上楼下躲噪音”的日子。
每天10点,听到熟悉的乡音响起,村民们就自觉地放下手中的活,找个能听清的地方坐下,一边休息一边听广播。虽然只有十来分钟,但说的都是他们关心的事。尤其在汛期来临时,广播就是村民们的“生命警报器”。
2022年3月21日下午6点左右,村里的地质检测员和往常一样在村里巡查,走到阳泉村2组彭家院子后山时,发现有几块碎石从山上滚落,这就是塌方的前兆!村党支部书记许开东赶紧一边向镇里打报告,一边跑到广播室打开“村村响”喇叭提醒村民尽快撤离。他回忆说:“打报告后,我们通过“村村响”叫醒机制播报了可能发生坍塌的消息,组织人员撤离。”
湖北兴山“3·21”阳泉村崩塌无人机远景图
广播响后没多久,6点40分山上落石倾泻而下,最大的石块像小汽车般大,不少村民房屋受损。许开东心有余悸地说:“上面哗地滚下来大概 1 万多方大石头,幸亏撤离及时,没造成人员伤亡。当时有五十多位村民在家,要是一家家上门通知,时间根本来不及。傍晚正是大家回家做晚饭的时候,处理不及时的话,那两户人家和田间劳作的人都会遭殃,幸好有广播这个机制。”
山体滑坡、大雨洪水、助力抗旱,森林防火……每当有紧急情况,村里的大喇叭都是最快的发声工具。贾代银在应急状态时会24小时待命,随时守在话筒前,她介绍说:“那几乎是24小时待命,白天到晚上两小时一播,有时个把小时一播,非常灵活。”
乡风课堂:好事坏情“声”入人心
而在突发应急之外,日常时,《拾点南阳》也同样是村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策宣讲、好事坏情、小彭说法等内容也给村里的基层治理和民风建设帮了不少忙。
周一上午10点,《拾点南阳》准时开播。在文武村河边,退休老兵李永伟正在他义务管理的露营地忙活,他一边听一边给来露营的游客们生火,还很自豪的向我们推荐《拾点南阳》节目。
长江云新闻记者采访贾代银、李永伟
两年前的一个下雨天,李永伟正在赶路,看到一个邻村村民主动把路中间的石头搬到路边,确保通行安全,这事他随口就告诉了贾代银,没想到就这么个小事,居然在第二天的广播里就听到了。对于身边好人好事上广播,李永伟赞不绝口:“我喜欢的就是‘身边人做身边事’,因为这体现的是老百姓亲身经历的东西,她讲到点子上了,对人的启发相当大。”
远远看到贾代银,李永伟笑着迎上去打招呼。李永伟说:“你的广播我一天不听,心里就不习惯。” 贾代银回应:“我们是结的广播缘,我也喜欢在广播上把你们的先进典型播出来,让更多人受益,把美丽乡村建设得更好。”
《拾点南阳》节目的“好事坏情”板块说的就是百姓身边事。各村联络员每周会收集好人好事,交给贾代银播出。
去年干旱时,石门村残障村民何昌兴每天开代步车免费为乡亲们拉水、送水。有老太太特意找到村支书王伟远,跟他说一定要在《拾点南阳》好好讲讲。
有好事要大力宣传,一些不文明、不好的案例,广播里也会讲。都是乡里乡亲,即便不点名,这些案例在全镇传开也能起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
营盘村王某,因道路纠纷,不许他人通行,村干部多次协调无果,《拾点南阳》广播后,王某觉得脸上无光,主动来到文广中心承认错误,说你们别广播了,我回去就改。
王伟远感慨:“《拾点南阳》节目宣传后,做好事的人多了。通过普法、宣传孝老爱亲、邻里关系等内容,老百姓听多了,认识和思想观念慢慢就发生了变化。”
每周一是《拾点南阳》节目录制的时间。从李永伟那回来,吃过中饭,贾代银就要去录音了。
方言密码:非遗传承人的“独家配方”
在湖北兴山县南阳镇的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里,一块大大的隔音玻璃将房间分成两块,左边便是录音间。
和一般新闻播报不同,浓浓的南阳乡音是贾代银播报的最大特色。她解释说:“普通话的四声音调搞不好就很难听,我索性用土话播,这样大家听得懂一些。”
为让村民听得懂、听得清,每次备稿贾代银都会逐字逐句批注,稿件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注释。她介绍:“做断句是为了方便老百姓听懂,看到深奥的字就圈起来,尽量用南阳方言替换。比如今天稿子里的‘探勘’,太书面了,我就改成‘检查’‘巡查’,这样大家就容易懂了。”
贾代银穿上地花鼓表演服装唱了起来
贾代银还有另一个身份 —— 兴山地花鼓省级非遗传承人,把政策文件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戏曲在广播里播出是她的绝活。她展示着积累的文稿说:“这是党的二十大的内容,那个是三中全会的,那天我在广播里打快板:‘我们村,是宝地,跟党走,致富易’…… 这样大家更能接受。”
贾代银向长江云新闻记者介绍自己改编的文稿
8 年多来,她改编的地方戏曲文稿已积累厚厚一摞,这口乡音让《拾点南阳》成了镇里最动人的声音。贾代银欣慰地说:“不少人不认得我,但我一开口,他们就说‘晓得你是南阳镇播音的贾代银’,这让我觉得很有收获。”
南阳镇宣传委员冯愿形象地比喻:“《拾点南阳》是为破解山区理论宣讲覆盖难、群众接受难的问题策划的节目,依托覆盖全镇的村村响广播传播。贾老师是我们的金字招牌,在基层治理、乡风文明建设、产业促进和旅游环境营造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薪火相传:“金话筒”有了接班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发现了广播在乡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2021年到任的司法所所长彭书就受贾代银启发,在节目中开设“小彭说法”版块。她说:“我到村里搞普法宣传时,村民会说‘你就是小彭说法里的小彭’,还说节目里的案例和生活很贴近,所以我一直坚持做下去。”
兴山县文旅局特别支持的新制作间
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稳。在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南阳镇依托村村响广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而这条路上,71岁的贾代银一点也不担心后继无人,眼下,南阳镇已经涌现出一批95后、00后年轻干部加入到了广播队伍。青年干部杜爽表示:“作为年轻人,我们要以贾老师为榜样,通过努力继续传承村村响广播。”
镇党委宣传委员冯愿说:“我们把《拾点南阳》作为重要阵地,让乡贤、村组干部、返乡学生和年轻干部都尝试做广播,用这个平台锻炼大家,让贾代银这支乡村‘金话筒’的接力棒传得更远。”
贾代银亲切的乡音再次响起,这声音格外有生命力 —— 它将政策的种子播进田间地头,把文明的养分注入乡规民约。那支握了八年的乡村“金话筒”,也会继续传递下去,“声声”不息。
监制:刘征
记者:周翔 彭文娟 杨康
音频制作:胡明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