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穿行 县县15分钟上高速!江汉平原即将迎来大发展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的中南部,枢纽地位凸显,区位优势突出。然而,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一直是江汉平原发展的一大痛点。监利和石首等地的居民若想乘坐火车出行,往往需要乘坐商务车辗转前往岳阳、荆州、武汉等地,路途周折,耗时费力。
交通的滞后,对江汉平原的经济发展更是形成了制约。作为“鱼米之乡”,这里丰富的农产品、特色水产品等资源,因物流不畅、运输成本高,难以快速高效地运往全国各地,影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升;同时,交通闭塞也使得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难以顺畅流入,阻碍了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
顶层破局:
为江汉平原按下 “加速键”
6月17日至18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到荆州市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强调:“荆州要努力当好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赋予了其在江汉平原发展中的引领使命。
7月25日,省委再次聚焦江汉平原“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为整个区域带来发展曙光。同一时间,江汉平原各地迅速行动,积极落实相关部署。荆州市委书记汪元程当天即主持研究推进全市 “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要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紧扣荆岳高铁、荆州西站等重点项目,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助力荆州实现交通枢纽地位的跃升。
战略要地:
江汉平原是湖北的 “战略基石”
江汉平原西起宜昌枝江,东迄武汉,北自荆门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涵盖荆州市8个县(市、区),仙桃、潜江、天门3个县级市,以及武汉、孝感、荆门、宜昌、襄阳5个地级市的部分地区。这里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江汉平原的意义非凡。从区位来看,它是连接湖北东西、沟通南北的核心区域,是湖北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门户,其交通网络的完善能够极大提升湖北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功能。从经济基础而言,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是湖北打造农业强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支撑,而其未来产业的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将为湖北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强劲动力,优化全省产业布局。此外,江汉平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口红利,也能为湖北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增强湖北在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然而,面向“十五五”,江汉平原交通支撑不足、水网韧性欠佳等问题,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影响湖北支点建设的进程。
基建突围:
“铁水公空” 撑起发展骨架
高效、完善的铁路网络是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空间结构和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与核心引擎。然而,在铁路建设方面,江汉平原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和高铁里程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荆州为例,作为江汉平原重要城市,铁路建设长期滞后,洪湖、监利、公安、石首、江陵、松滋至今没有铁路覆盖。王忠林强调,要加快推进沿江高铁、襄荆高铁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精心做好谋划项目的线路规划、选址规划、站点规划,拓展对外通道。其中,荆岳高铁备受关注,线路推荐方案北起荆州市荆荆高铁西侧预留工程处,新设荆州西站,之后跨越长江,经公安、石首进入湖南华容、君山,最终引入京广高铁岳阳东站,全长约19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一旦建成,监利、石首等地百姓无需再奔波去岳阳坐高铁,出行时间将大幅缩短。潜江也在积极谋划铁路项目,如潜江北至荆州铁路支线(即江汉平原货运铁路西延)项目,已完成预可研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与荆州达成联合争取共识;随州经潜江至岳阳铁路项目已完成规划研究报告初稿编制;武汉至西南地区高速铁路(武张高铁经潜)项目已完成武汉经天门经潜江至张家界段铁路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这些项目若能落地实施,将大大完善江汉平原的铁路网络。
荆州观音寺长江大桥吊装箱梁
高速公路建设同样是重点。目前,相关部门正全力推进江汉平原地区24个重点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达1203公里、总投资2180亿元,计划从2026到2030年,每年至少建成三条高速公路项目,用五年时间完成1000公里以上,届时可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上高速。这将极大提升区域内的交通便利性,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航空领域,荆州沙市机场改扩建即将启动,松滋、荆门屈家岭、天门、石首等一批通用机场也在加紧谋划。未来,江汉平原的航空出行将更加便捷,与外界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水脉筑基:
筑牢3200万人的 “生存根基”
除了交通,水资源保障对江汉平原至关重要。这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粮食产量占全省65%,油料产量占全省63%,蔬菜产量贡献近六成,生猪出栏量近半,淡水产品产量更是独占鳌头,占比高达83%。然而,近年来,极端气候导致江汉平原连旱频发,加之工程体系不完备、引水条件变差等问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格局面临严峻挑战。
漳河水库
此次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引江补汉沿线补水、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等工程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近期,发挥现有工程体系作用,强化漳河、高关等25处骨干水源水库调蓄作用,实施177处生活取水设施维护改造,保障江汉平原3200万人供水安全;中期,有序推进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引隆补水、高关引调水等工程前期工作,预计可新增年引水量8.2亿立方米,谋划推进洪湖等主要湖泊水系连通,力争到2030年形成“增效扩源、湖库连通、丰枯互济”的供水保障格局;远期,谋划兴建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等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形成“纵横贯通、多源联调、韧性安全”的省域水资源配置网络。
复兴之路:
从 “鱼米之乡” 到 “中部引擎”
江汉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的核心区域,依托肥沃土地和便利水运,楚国在此发展壮大,创造灿烂的楚文化,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成为南方的璀璨明珠。“湖广熟,天下足”描绘出江汉平原作为农业生产核心区域的丰饶,粮食产量足以供应全国百姓吃粮需求,在全国农业版图占据重要战略位置。但随着时间推移,在交通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江汉平原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如今,王忠林主持研究推进的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为江汉平原提供了重新崛起的契机,也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相信通过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江汉平原将摆脱过去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等困境,迎来经济腾飞、生活富裕的美好明天,更能以其强大的实力支撑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总策划:岑卓
总监制:何伟
学术顾问:李波平(湖北省委党校)
策 划:谢珍 禾风
撰 文:禾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