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是我的峒山老家……” 湖北鄂州峒山村交出城乡融合发展的亮丽答卷
盛夏时节,峒山村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田园画卷:一眼望不到头的虾稻共作田,碧浪翻滚生机勃勃;大片大片的荷塘里,荷花“五彩争妍”清香四溢;田野边,灰瓦白墙的古朴民居掩映在翠绿中,书写着产业兴、生态美的诗与远方……
峒山脚下的峒山村静谧而安宁。何景星摄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并同部分村民进行座谈。总书记殷切嘱托:“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峒山村交出一份亮丽答卷。如今,峒山整村获评“AAA级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3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继落户,20余个生态农业项目蓬勃发展,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沃土新篇:产业兴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清晨,虾稻共作田里,村民陈开焱弯腰查看小龙虾长势。“一田两用,每亩产值过万元。”他笑着说。2013年,他率先尝试虾稻共养模式,如今已带动全村80%的农户加入,每亩田收入翻了一番。“3月到6月养虾,10月收割水稻,每年纯收入40万元左右。”
峒山村虾稻共作田。何景星摄
不远处,嘉禾渔业的现代化养殖车间内,鲈鱼苗在恒温循环水中游弋,技术员轻点手机就能调节水质。“市场供不应求,明年还要建加工厂,带动600人就业。”企业负责人信心满满。
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土地资源丰富,全村4098人,有耕地1.2万亩。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全村有序流转土地7800多亩,发展多种特色种植养殖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促进经营主体加大设施农业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增加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占志启说,村集体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整合零散土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经过10多年发展,峒山村发展虾稻种植面积5000多亩,建起果冻橙、泥蒿、西瓜、黄桃、葡萄、莲藕等农产品种植基地上千亩。
漠漠水田飞白鹭。何景星摄
打生态牌,吃生态饭,瓜果菜四季飘香。峒山村大力发展“虾稻”“水产”“特色种植”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注册“峒山”牌农产品统一商标,峒山大米、峒山果冻橙、峒山葡萄、峒山西甜瓜、峒山水产等品牌效应正在形成。村里产业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年总产值超过1.2亿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土地流转后,村民以土地入股,既能拿分红,又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大幅上涨。以前峒山村70%的村民在外务工。2013年以来,通过发展产业,全村6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2万元增至3.7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6万元增至502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1.13:1,基本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诗画田园:在峒山看见美丽乡愁
漫步村中,仿佛走进水墨丹青: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沥青村道蜿蜒如练,垃圾分类亭旁小花随风摇曳。转角处的小菜园里,丝瓜藤爬上竹架,月季花探出篱笆,勾勒出浓浓的乡愁韵味。
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下雨天,泥巴路让人寸步难行!”79岁的陈太成老人回忆说。改变始于一场“洁港行动”——村民自发拆除违建,清淤疏港,铺设污水管网。
峒山村“田成畦、塘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渠相通、湾清秀”的和美乡村景象。吴盈珊摄
如今,全村50多条道路全部硬化,道路普遍拓宽至5米以上,主干道全部刷黑。9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135吨,污水处理率100%,无害化厕所全覆盖。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古井、古树、老房子得到保护,村居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废弃秸秆由蓝焰科技公司回收加工,年处理量达5000吨,既减少焚烧污染,还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乡村变美了,农文旅融合,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家园。2022年,结束10年在外务工生活的村民陈川“返乡筑梦”。他将村里一片水杉林打造成为栖客露营基地。村里帮忙建起停车场,把旅游公厕提档升级,还加装了路灯。除户外露营外,还开展户外拓展、户外写生等多种休闲、观光、体验项目。4月钓鱼,5月钓虾,6月抓鸡、捡鸡蛋……现在露营基地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鄂州及周边武汉、黄石、黄冈等地游客前来游玩,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上百万元。
孩子们在峒山栖客露营基地进行摸鱼捉鸡体验。张万恬梓摄
越来越多在外的年轻人回村搞起种植养殖、农业服务和乡村旅游。大学毕业的陈庚放弃城市工作,回村担任电商服务站负责人,把莲藕、小龙虾卖到全国;“鄂州女婿”李衡辞去广州高管职位,带领团队打造“峒山”区域公用品牌;一批年轻人用直播镜头,让百亩樱园成为“云赏花”胜地;村里还发展研学旅游,孩子们在这里插秧摸鱼、辨识植物,田园成为天然课堂。
共谋共建:治理有效凝聚乡村合力
傍晚的“百姓议事厅”里,村民正热烈讨论荷花节方案。“增设农具展览区怎么样?”“开发荷叶茶伴手礼吧!”你一言我一语中,共识逐渐形成。这样的民主议事场景,在峒山已成常态。
翻建后的 “共青井”。周亚楠摄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峒山的治理智慧,藏在“五老议事会”中。峒山村建立理事会建议、支委会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民民主评议“六步议事”机制,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乡村建设。同时,挖掘有威望、能说得上话、带动能力强的群众骨干,组建村民小组理事会,开展移风易俗、环境卫生、帮办代办、矛盾纠纷、巾帼共建等志愿服务,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齐参与。
始于“共谋共建”治理模式,通过“村湾夜话”“板凳会”等形式,村民集体议事,自发拆除违建34处,筹资安装路灯30盏。村里引入园林公司,将水边、路边、湾边“三边绿化”理念融入日常,建设水杉林、樱花大道等景观带。
峒山村里新沟二队的荷花竞相开放。周亚楠摄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的峒山村,没有撂荒土地,各种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数据显示,峒山村常住人口从10年前的800人增至2800人。
“我们把有限资金重点花在保护古村落、环境整治、建设循环路网、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等民生工程上,有效提高村民居住幸福指数。”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说。夜幕降临,露营基地的篝火旁,游客们品尝着刚出锅的小龙虾,远处传来村歌《峒山老家》的旋律:“红红火火是我的峒山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