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锐评|一个美国人为何葬在湖北红安?背后是跨国“生死救援”
一个美国人为何葬在湖北红安?
今天上午,近百位美国青少年来到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向“飞虎队”(即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队员本尼达的墓碑敬献鲜花。对,就是他,格伦·本尼达,一个美国人,葬在了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要了解背后的故事,我们要把时间倒回到1944年5月6日,美国“飞虎队”成员本尼达前往汉口参与轰炸日军的任务,返航途中被日军击中,坠落在原湖北监利罗家村下凤湖。当时的他已经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因为日军的搜捕近在咫尺。幸运的是,当地村民先发现了他。面对日军“发现藏匿者,便杀光村里所有人”的威胁,村民挺身而出,要救这个美国人。
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将受伤的本尼达安全转移谈何容易!在村民和游击队的配合下,整整23天,70多人接力,昼伏夜行步行400多公里,冒死穿越大片日军控制区,终于将本尼达安全送到位于湖北大悟的新四军驻地,见到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的李先念。这份冒着灭门风险的生死营救,哪里是“恩情”二字能概括?本尼达念念不忘救命之恩,先后三次来到中国感谢,本尼达逝世后,他的家人遵照遗愿,将部分骨灰永久安放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纪念这段历史,不只是纪念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纪念一种穿越国界联合抗战的勇气。为了救助受伤的飞虎队员,湖北农民把自家门板拆下来当担架;把唯一的鸡蛋塞进美国大兵手里,自己的孩子却饿着肚子。2000多名美籍飞虎队员血洒中国天空,数千名中国人为营救他们倒在日军枪口下——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你护我山河,我保你性命”的生死契约,是反法西斯阵营里最动人的“背靠背”。这种精神,放在今天依然弥足珍贵:当人类面临共同挑战时,唯有携手才能劈开黑暗。
岁月流转,但“飞虎情谊”的传承从未褪色。美国的“飞虎队友谊学校”里,孩子们正听着祖辈跨越太平洋的故事;2017年,湖北监利的罗家村、长河村、七台村合并,更名为“飞虎队村”,鱼塘边的战机残骸成为最好的历史课本。就像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说的那样,“分享故事的人,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当“飞虎队”的故事在更多人心中扎根,或许就是对那些逝去的营救者与飞行员,最好的告慰。
监 制:洪燕
审 核:康耀方 苏逸冰
评 论:黄乐毅
来 源:长江云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