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杨梅林下养土鸡 丝瓜田里“织黄金” 梅山村“三重奏”盘活荒山

长江云新闻  2025-07-28 17:32:19
分享到:

酸酸甜甜的杨梅、林间漫步的土鸡、能“织”出财富的特种丝瓜,黄冈市黄梅县杉木乡梅山村巧奏乡村振兴交响曲,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既搞活了一方产业,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早上七点刚过,黄梅县杉木乡梅山村村民李水香和陈爱国就在韵梅种养专业合作社的丝瓜地里忙活。趁着热浪还未完全升起,她俩赶早来为即将成熟的特种丝瓜牵藤、浇水。

“7点钟就来上班了,现在每天都有活做。”汗珠沿着李水香和陈爱国晒红的脸颊滚落,她们浑不在意。她们身后,是200亩丝瓜架构成的绿色长廊,而对面山坡上,100多亩杨梅刚过采收季,杨梅林下,是散养的土鸡,小鸡们在树影与泥土间信步觅食。“那边的荒地全部种的丝瓜,这边种的是杨梅,山坡上是苗木。”望着这片蒸腾着希望的土地,梅山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军一一细数着他的“产业宝贝”们。

2017年的梅山村,荒山沉睡,产业不兴。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军带着支部委员踏碎荆棘、量遍沟壑,将星散的荒地连片整合,成立韵梅种养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体以地入股盘活资源,村民以劳持股共享红利,市场主体以技拓销激活产业链。赵勇军说:“2018年之前基本上都是荒山,现在每个产业都良性循环,年年有利润,村民能就业。”

产业选择暗藏智慧。杨梅树下,土鸡化身“生态除草工”,每年为合作社省下5万元除草费。鸡啄落果、粪肥土壤的循环,让黑炭杨梅甜度飙升,土鸡蛋线上线下供不应求。

而梅山村的丝瓜田里,藏着更惊人的增值密码。这里的丝瓜个个粗壮结实,它们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待成熟后经采摘、浸泡、去皮、晾晒,变身丝瓜络。韵梅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宛茂云告诉记者,丝瓜络通筋活血化瘀,不仅具有中药价值,还是一种可以用来制作床垫枕芯、鞋垫沙发、高级浴具的新型环保材料,每吨可以卖到3、4万元。

如今,梅山村已通过工业园区代加工生产了系列丝瓜络初级产品。赵勇军拿起一套包装好的产品,满脸骄傲地说:“你看这一套里面有搓澡的、洗碗的,还有两双鞋垫,能卖80块钱,特别受欢迎。”

“点瓜成金”的魔法背后,是惊人的用工需求。从三月育苗、搭架牵藤,到九月后分批采收、精细加工,每天需三四十人劳作。而韵梅合作社也如一架精密机器,依农时规律运转不息,为村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工作机会。开春,苗木种植与丝瓜育苗拉开序幕;端午前后,杨梅成熟,漫山红果吸引游人采摘,线上线下同步热销;夏秋之交,丝瓜田迎来关键管护期,剪枝、引蔓、疏果;九月后,丝瓜络采收加工接棒登场;冬季,新一批鸡苗开始孵化,为来年林下养殖积蓄力量。这份无缝衔接的“用工单”,源于村党支部的精准调度。

“从正月到年底,活儿不断档。”村民李水香擦了擦汗,算起了账:光丝瓜这一项,她一年就干了137个工,每天60块,加上杨梅采摘、土鸡管护的活儿,一年能做200多天,收入实实在在。

养殖户廖友林负责照料土鸡,就算是热天的淡季,每天喂料、捡蛋、打扫卫生也不轻松,但月薪七八千的收入让他心里踏实:“村里有合作社带着,我们干活有方向,赚钱有盼头。”

一份覆盖四季的“用工单”背后,是每年实实在在发放的四五十万元工资,也让80位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在梅山村的产业版图上,集体经济与村民利益紧密咬合,产业扩张更是带来溢出效应。近年来,梅山村依托现有林特资源,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先后成立韵梅种养专业合作社、锦绣合作社、鄂东水泥管厂、梅园苗木基地等产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

梅山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军望着远处的路,眼里有新规划:依托交通优势,把特色种养做得更精,再发展仓储物流和康复疗养,让梅山村的产业链拉得更长。

当夕阳为村庄镀上金边,梅山村的产业振兴“三重奏”仍在回响——杨梅枝头的红果,林间啄食的土鸡,藤蔓上垂落的丝瓜,正以最朴素的姿态,在四季轮转中奏响乡村振兴的强音。

(来源 垄上行 记者 方楚楚 通讯员 何欣雨 编辑 马静)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