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锐评|从“电击取精”到“活体实验”,谁在消费你的“云养熊猫”情结?
“国宝熊猫被虐待!活体实验!”当你刷到这样的标题,是否也瞬间攥紧了手机?但你知道吗?那些让你愤怒到失眠的“证据”,可能只是别有用心者精心设计的流量陷阱!
今天,我们必须撕开这场“云养熊猫”的情感绑架!
据新华社报道,四川司法机关办理了多起涉“大熊猫被虐待”谣言案,这些案子背后有着完整的利益链条——白某某、徐某是“造谣夫妻档”,靠编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有地下室,用于电击取精”“熊猫专家在海外有豪宅”等谣言,两年时间靠打赏、募捐收割了17万多元!最荒唐的是,这些自称多年致力于保护熊猫的“猫粉”,居然连熊猫都不认识,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这对“夫妻档”曾在直播里“对着添添使劲喊美香”。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大V”深谙情绪操控术:用“出卖熊猫”挑动民族情绪,借“抵制国际合作”煽动对立,甚至组织粉丝拨打报警电话消耗公共资源。当“爱熊猫”变成“恨人类”,当科学保护被污名化为“活体实验”,谁在偷换概念?谁在收割极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明确规定,造谣扰乱公共秩序,最高可判五年!当这对夫妻一个被判一年半,一个判一年两个月时,那些在直播间刷“守护国宝”的粉丝才恍然大悟:自己真情实感打赏的“爱心”,成了他人换豪宅、买流量的筹码!这哪是“云养熊猫”?分明是“云养镰刀”!
真正的守护是什么?是成都基地24小时监测大熊猫健康数据,是野化培训让大熊猫重返自然,是建立世界级的大熊猫细胞库!这些真实故事不需要滤镜,更不该被谣言淹没!
系列谣言的蔓延还暴露出网络直播平台对发布内容缺乏实质性审核的问题。正如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竹所言:“当AI技术遇上谣言经济,2016年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已难应对新变化。”某些平台对谐音字、暗号式谣言的放任,更让造谣成本趋近于零。压实内容审核责任,切断谣言传播链,才是平台监管优化的当务之急。
下次刷到“惊天内幕”时,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信息源是官方吗?有权威媒体报道吗?转发前,你愿意为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负责吗?所以,事件越“诡谲”,越要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毕竟,真相正在前来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