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支点大家谈丨王今朝:AI幻觉怎么破?AI焦虑是杞人忧天吗?

长江云新闻  2025-07-28 11:20:59
分享到:

【专家简介】


王今朝,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武汉思维科学与智能系统学会副会长。

【导读】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这一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特斯拉等巨头宣布万台级量产目标,中国移动也签下亿元大单,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出实验室,迈向工厂和物流一线。值此产业爆发关键期,我们专访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武汉思维科学与智能系统学会副会长王今朝,请他聊聊这场AI热潮背后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比如中国发展AI的独特优势、人形机器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以及技术狂奔时如何把握平衡?

记者:王教授您好,人工智能这么厉害,也引发了就业替代等社会焦虑。有的人担心AI抢饭碗,有的人觉得没啥。您怎么看,AI焦虑是杞人忧天吗?

王今朝: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它掌握在谁手里,用在哪种用途上,就使得它产生了偏向性。中国需要发展AI,但如何发展AI、怎样使用AI都是需要关注的。

AI所引起的就业替代的焦虑是一种个人主义方法论下的焦虑。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一定会解决就业替代的焦虑。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把兜住民生置于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兜住民生必然使得我国的分配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因此,我们普通人不用过分担忧AI替代就业,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具有人类的智能。

记者:是的,我们就发现目前AI大模型都无法完全规避AI幻觉,就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有研究者随机抽取300道事实性幻觉测试题测试多个大模型,发现幻觉率均在19%以上。您怎么看待现在的AI幻觉?使用者要注意什么?

王今朝:我的判断是,AI幻觉的产生有两个主要渠道:一个是AI所依赖的数据集有问题。一个是算法和模型的参数设定有问题,其中数据集可能是最主要的渠道。

我感觉,在社会科学领域,AI所依赖的数据集受到西方主流理论的污染。这就使得AI在回答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时,难以给出可靠的答案。特别是,现在世界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而AI所依赖的数据集还很难反映出这种重大变化。而在中医、医学等领域,数据集已经大致确定了,所以AI能够很好地替代医生的工作,特别是普通的医生的工作。这有助于大大降低中国的医疗成本。

记者:在AI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类独特的价值,比如创造力、情感、伦理判断、人际互动还有用吗?AI啥都会干了,我们还要去教下一代做什么呢?这是现在很多人的疑惑。

王今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AI的使用价值应该首先体现在促进社会生产上,它将会促进无人工厂的发展。假设无人工厂是真的无人了,则人们就不会被迫劳动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它的产品的价值将会很低,几乎趋于0。

在这样的时代,货币以及各种资产都将会大大地失去它的价值。在那样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如何管理无人工厂,如何优化AI体系等等。在迈向这个社会的进程中,一定会发生一个通货紧缩的过程,一个去货币化的过程,一个去商品化的过程。这必将促使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学会与AI打交道,比如,学会向AI提问、对AI的回答做出判断、学会驾驭AI等等。

记者:“AI人才50%在中国”,这话可是美国人说的。有人说,现在AI是科技最前沿、大国竞跑重要赛道,您怎么看?咱们的优势是什么、未来在哪里?

王今朝:中国在AI竞争中与美国相比,第一个优势是人才。美国人说AI人才50%在中国是就现实而言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理工科人才培养最大的国家。我们的人才优势巨大;第二个优势是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这个优势是碾压美国的,它涉及到AI的价值实现问题;第三个优势是中国的电力供应。这个优势也是碾压美国的,它涉及到AI部署所依赖的能源供应问题;第四个优势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容纳AI的制度,而资本主义很难容纳AI。

湖北是中国的工业大省和科技大省,拥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所中国顶级高校。AI作为一种技术,离不开理工的发展,但它对社会的影响离不开文科的驾驭。从我们已经具有的条件(比如,李德华教授1978年在钱学森钱老先生的指导下,在华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成果看,只要继续地更加有效地努力,湖北必将在中国AI的发展中成为一种突出的力量。

监制:洪燕

编审:柳芳 尚大原

记者:胡禹

美编:王思思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