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娴:在田野里擘画星辰大海
作为一名“新农人”,返乡近十年,全国人大代表、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一直深耕科技兴农一线,运用自己所学,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书写着新时代“稻虾鸭共舞”的绿色篇章。
盛夏时节,水稻正处生长关键期。天刚蒙蒙亮,田淑娴就和合作社社员们忙着往机器里添料。伴随着轰鸣声,大型植保无人机随即腾空,开始精准作业。
记者:植保无人机它喷洒的是什么东西?
咸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田淑娴:那个喷的是水产用的EM菌。因为现在夏季,我们小龙虾刚刚起捕完,现在已经是插上了水稻,同时我们这些鸭子马上就要下田去活动了,我们需要用这些EM菌去调节水质,把它降解了,让它们都吃上营养餐。
通过微生物调节水质,1-6月,精养小龙虾;7月,鸭子 “登场” 吃掉杂草,小龙虾 “上岸”,再种下稻谷实行稻鸭共育,就这样,一条 “微生物稻虾鸭” 绿色循环生态链形成了。通过不断实践和优化,田淑娴探索出的“稻虾鸭”循环种养模式,每亩产值最高可达6000多元。
咸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田淑娴:用这种方式种水稻,不需要去打农药就会长得很好。小龙虾就可以收入3000块钱,鸭子可以收入2000多块钱,水稻可以收入1500块钱左右,成本是3000块钱,利润就可以达到3900元,只是种水稻(利润)只有不超过500元。
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七组村民 田洪明:用了她的那个新法子,我们种田很轻松,收入也很高。
为了解决推广中的技术普及、标准规范等问题,一年间,田淑娴先后奔赴省内外十几个合作社、农场进行调研,还拿出50亩地开展试验,将每一块稻田进行标记,定期记录当地天气、水温和水体环境等,在“稻虾鸭”模式上又探索出了“稻再鸭”模式。
咸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田淑娴:第一季我们达到1400斤,第二季达到600斤,一亩田就能够生产2000斤,比单纯种一季水稻就相同的管理条件多了700斤,亩产值是5400多块钱,利润差不多2900块钱,也是比单纯种水稻要提升了好几倍。
今年36岁的田淑娴硕士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7年,田淑娴辞掉杭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农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养殖业,风险巨大。起初,田淑娴也经常碰到虾、鸭子生病死亡的现象,但她总能不断总结经验,利用科学技术迈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渐渐地她的专业技术也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大家纷纷慕名前来向她学习种养技术,还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还主动来到农场暑期实习实训。
武汉理工大学大二学生 李雯静:她们指导的就是从方方面面来说都比较细致,给我们的帮助不仅是对乡村振兴的理念,(还有)国家政策方面的指导。
当前,湖北正大力推进支点建设,实施科创引领战略。田淑娴立足专业优势,不断在农田信息化改造方面探索尝试,目前已建成多个专业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室和生态稻虾鸭基地。在她的带动下,菌藻共生的稻田生态循环种养殖产业发展迅猛,经营规模超2000亩,年产值突破600万元,也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咸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田淑娴:下一步,继续在种养殖的技术、单产提升、地力提升这块下功夫,运营各种各样的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新功能的业态,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先华 章珩 阴志维
咸宁台 罗世喜 崇阳台 甘源 赤壁台
通讯员 葛盈盈 林艳 童金健 吕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