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每卖出10辆车,6辆都是新能源车
大家爱买新能源车,已经不算新闻。
但武汉汽车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治告诉记者,现在在武汉,每卖出10辆车,近6辆都是新能源车。
这个数据,还是让人有些吃惊。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不再是跟风,是真正形成了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二次认同。
市民参观岚图全新战略车型岚图FREE+。
前几天一个下午,在武汉竹叶山中环商贸城,市民徐凌正为家里添置第二辆车。她说,过去选车看品牌和外观,现在看续航和驾驶感受,“传统合资不再是首选,国产新能源太能打了”。
岚图汽车武昌万象城门店店长鲁振则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会和他主动聊起电池技术、智驾系统,“他们比销售还懂”。
市场在变化,在武汉这个以汽车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城市尤为明显。
市民参观岚图全新战略车型岚图FREE+。
今年1至6月,武汉市乘用车销量为21.36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售出12.24万辆,占比57.3%,比去年同期猛增超四成。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3.8万辆,占比64.62%,远超合资品牌的30.18%、外商独资品牌的2.99%以及进口品牌的2.21%。
可以看出,新能源车热销的主阵地,集中在本土自主品牌。
不光卖得快、产得快,产品更新也快。
武汉经开区上半年整车产量为34.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产量为16.6万辆。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0款新能源新车型集中面世。
数据显示,岚图FREE+上市首周即收获超2万张正式购车订单;猛士M817预售开启1小时内,订单即破万。
“武汉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势头很猛。”武汉经开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上游零部件到下游销售体系,链条不断完善,新产品一出厂,就能实现迅速交付。
全新战略车型岚图FREE+。
岚图、猛士、示界、纳米……这些扎根武汉的新能源车品牌,在这场赛道转向中抢得了弯道超车的先机。
在岚图数字化工厂,机械臂挥舞高效精准,从车身合装到整车下线,几乎看不到人工接触。如今,工厂已累计生产新能源整车超20万辆。
“岚图不是孤岛,而是一条纽带。”岚图汽车CEO卢放说,正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生态共建,武汉的优势资源得以在整车制造中集聚落地,让更多武汉制造在一辆新能源车上实现协同跃升。
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也在重塑武汉全域生态系统。
过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常常陷入“车能造,卖不动”“项目多,落地难”的困境。
如今,越来越多“出生”在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有产量,更有销量,还有产业链条的协调升级。
今年以来,武汉汽车科技总部产业园、武汉汽车供应链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速建设。其中,总投资约20亿元的供应链产业园,将构建起“整车-零部件-研发-交付”四位一体的产业格局。
从拼产量到拼生态,从靠扶持到靠集成,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具持续力。
市民参观岚图全新战略车型岚图FREE+。
一方面,整车生产节奏加快、更新频率提升,企业在技术攻坚上下内功;另一方面,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芯片到智算平台,整个城市也在提供一种更多元化的使用场景。
这场变革,最终也将投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就像当年的家电下乡和智能手机普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崛起,也正在改变武汉人对出行的想象。
下半程,武汉还能加速吗?
在汽车业内人士牛跟尚看来,只要产业链协同不断、产品供给持续进化,市场端的潜力还能再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