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麻城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楼下的口袋公园就能遛弯,电动车随时能充上电,再也不用绕着小区找车位了,这日子过得真舒坦!”家住麻城市南湖街道聂家下细塆的王大爷,道出了市民的共同感受。从焦虑停车绕圈、充电排队、休闲无地,到如今“抬脚就有绿、停车不再难、充电很方便”的从容,麻城以“三场一桩一园”建设为抓手,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织密了群众的幸福网。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麻城市将“停车难、充电难、城市公园少”问题纳入集中整治台账,为确保整治工作落地见效,明确由该市城管执法局牵头,联合各单位组建整治工作专班,通过多方会商、实地调研,共同制定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方案。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工作专班没有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而是以系统思维破题,创新性地将三大难题统筹纳入“三场一桩一园”,即停车场、集贸市场、健身场、充电桩、口袋公园项目整体布局,构建起“选址-设计-建设-管理”全周期闭环工作机制。
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精准摸排,梳理出83处潜力地块,科学编制建设规划,擘画了新增7489个停车位、11座集贸市场、22座健身场、846个充电桩、18座口袋公园蓝图,总投资4.76亿元,决心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打一场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攻坚战。
“现在延长免费时间,逛超市再也不用慌慌张张赶时间了。”市民李女士的体验,是麻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推动民生改善的生动注脚。在市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三场一桩一园”建设按下“快进键”,实干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一期工程率先落地,431个停车位、65个充电桩、2个街头游园让群众抢先受益;7座智慧停车场投用,2340个车位通过“智慧大脑”实现高效利用;5座口袋公园亮相成了居民打卡的“网红地”,老人下棋、孩童嬉戏的场景随处可见。
更贴心的举措藏在细节里:城区新划、改造844个停车泊位,“能划尽划”让路边空间物尽其用;集中整治“僵尸车”和私设路障,让“沉睡”的车位“活”起来;28家临街单位错时开放972个车位,打破“单位墙”共享资源;协调麻广、摩尔城等商贸集中区延长地下车库免费停放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三场一桩一园”建设不仅提供了设施,更催化了城市治理理念和模式的深层蝶变:从“单一供给”到“综合集成”,服务更贴心。
南湖街道聂家下细塆地块,巧妙融合口袋公园、停车场、集贸市场、健身中心等多项功能,服务半径覆盖2.3万居民,“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这背后,是规划理念的升级,资源集约利用的智慧。
从“政府独唱”到“多元共治”,动能更澎湃。 建立“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成本共担机制。在麻城市农业农村局旁充电桩建设过程中,电力公司负责线路改造、城发集团解决征地、设备企业提供优惠,多方合力促共赢,成功探索了政府有效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路径。从“粗放管理”到“协同治理”,效能大提升。在麻城市纪委监委的推动协调下,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联合执法机制,对项目后期管理运营进行协同监督。成效立竿见影,相关领域投诉量断崖式下降60%,群众满意度飙升。麻城城市治理正从碎片化、被动应对向系统化、主动治理深刻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