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吃“老”本 旅游饭添新味
拥有“三峡人家”5A级景区、
国家级抗战遗址“石牌要塞”、
苍翠欲滴的漫山茶园,
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
是“天选文旅村”。
然而,村里一直有条不合时宜的老街
因“脏乱差”的现状
破坏着石牌“绿富美”的形象。
今年,村两委下定决心吃“老”本、开新局,
让老街换新颜,为振兴添亮色。
只此青绿的“石牌配色”
居于西陵峡畔、扼守“川鄂咽喉”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镌刻着一段豪迈悲壮的历史。1943年5月,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保卫战在这里爆发,上万名阻截日寇西侵的中国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用钢铁意志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峡江长城”。
石牌要塞一角
今天,曾经炮火纷飞的战场摇身一变成了旅行地图上的“网红坐标”,在石牌村扎根生长近三十年的“三峡人家”大型民俗旅游区跻身国家级5A级景区,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前来打卡。不久之后,国家级抗战遗址“石牌要塞”将作为“三峡人家”景区的重要一站正式向游客开放,这是石牌村今年翘首以盼的一件大事。
“作为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牌要塞’之前处于充分保护的状态,但我们一直在为用活用好它打基础。近五年来,在上海市静安区对口支援夷陵区的大力帮扶下,村里兴建了石牌抗战纪念馆和忠烈祠,是未来研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党委宣传委员田舒寒介绍,目前馆内展陈已全部完成,预计今年内对外开放。
然而,在“石牌要塞”开放之前,村里有个“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一条紧邻遗址的老街必须“易容”。过去,这条路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狭窄的3米小道坑洼不平,路边的建筑杂乱无章,很多自驾游客走到老街就纷纷掉头,导致海拔落差大的石牌村乡村旅游的热度也非常悬殊:在江边开餐饮民宿的农户生意红火,住在山上靠种养为生的农户却与旅游绝缘,只能眼睁睁看着机遇溜走。
“老街是石牌村的一个顽疾,乱搭乱建的现象一直存在,使得这条街很煞风景。为了体现人居环境整治的决心,今年政府买单帮我们根治这个顽疾,拆建拆违的同时把道路从3米拓宽成了5米5。这条路太关键了,它可以打破我们以往发展自驾游和农旅融合游的障碍,把游客引到山上,去茶园和生态养殖观光园玩一玩。”在石牌村党委书记郑家军的“振兴大计”中,这是打通石牌村农旅融合的“咽喉要道”,把这条路修好,游客就能顺畅上山,进而深度体验石牌村的锦绣河山。
石牌古镇
今年四月,配合“石牌要塞”的开放规划,石牌村村两委启动了老街改造项目。为了尽快在三个月内完成改造,石牌村村干部全员开启“高能作战”模式。
“最近最晚一天收工是十点多吧。道路拓宽时这下面有一堵墙受损了,要进行抢修。但是白天这条路车流量大,为了不影响村民正常出行,我们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抢进度、抢安全。”宜昌市夷陵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驻村第一书记李建军自豪地说,即将完成改造的老街颜值骤涨:曲径通幽的村道平坦顺畅,路边的商铺井然有序,两侧房屋清一色抹上了颇具风情的“峡江新妆”,与道路尽头沉稳厚重的“石牌要塞”和谐相融。
变化带来希望。在“石牌要塞”旁经营“溪边小厨”农家乐的村民梅东君,望着附近焕然一新的村景和即将开放的抗战遗址,脸上满是憧憬。
“从五一到十一,是村里的旅游旺季。旺季生意还是不错的,最火爆的一天营业额大概一万多,这边的长廊座无虚席,很多游客还要等位。淡季也是真冷清,所以我就盼着‘石牌要塞’赶紧开放,研学游不分季节,我们也不用再喜半年忧半年了。”
农家乐“溪边小厨”老板梅东君
老街“变形记”,只是石牌村迈向农文旅融合的第一步。为了用好用活抗战遗址,三斗坪镇政府将依托这条焕新的老街激活江畔“夜经济”、培育消费新场景,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留下来,为热血石牌注入青春活力。
“打算和‘三峡人家’景区结合,依托‘石牌老街’打造一条非遗老街和非遗酒吧街作为一个夜生活街区,丰富石牌片区游客的夜游体验,进一步多元化我们镇内餐饮娱乐消费的场景。”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党委宣传委员田舒寒说,三斗坪镇作为旅游名镇和文化特镇,唯有用文化“活水”持续浇灌振兴沃土,才能焕发既有乡愁味道、又有时代韵律的乡村新貌。
乘船赴石牌村观光的游客
与此同时,石牌村党委书记郑家军心里绷着一根弦:硬实力提升了,软实力绝不能拖后腿。游客来了,要让他们玩得开心、逛得舒心。因此,如何广泛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接待水平,成了他接下来要攻克的难关。
“还要持续改善民风民俗,提高村民素质。做服务业,就得有正确积极的服务意识,要把所有游客当家人对待,也不存在高消费、低消费,而是合理消费。最理想的状态是,离开的游客还想再来,拖家带口来,介绍朋友来。”
真正让游客眼前一亮和心头一热的,不仅是三峡的壮美、老街的新颜,更是老乡们发自心底的关怀和情意。郑家军深知,这份看不见的农家“温度”,才是让乡村旅游流量长虹的“金字招牌”。
记者:郭蜜蜜
通讯员:谢小青 刘一鸣
编辑:马静
编审:陈雯
监制:赵业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