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湖北,领跑经济大省的“中部显眼包”
日前公布的湖北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湖北实现生产总值29642.61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在已公布GDP数据的省份中,位列经济大省第一位,中部第一位。
近两年,“中部显眼包”的标签让湖北在社交媒体上颇具话题度。这份“显眼”不仅体现在科教文卫产经等核心领域的表现上——在中部各省,湖北的多项关键数据保持前列,更藏在许多看似与“中部内陆”身份反差强烈的细节里:从造船厂的硬核产能,再到海事法院的布局,湖北同样展现出独树一帜的存在感。在某些领域,湖北已达到或超过部分沿海地区(如科教文卫、省会城市实力等),这也使得“沿海克星”的说法得以传播。作为内陆腹地省份,湖北正凭借产业爆发力,在一些传统上由沿海省份主导的赛道上寻求突破。
要理解这个说法,得先跳出“内陆地区发展受限”的传统认知。
湖北的发展优势,首先来自区位优势的迭代升级。过去“九省通衢”多指代陆路交通;如今的湖北,是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的交汇点。去年,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38.1万标箱,中欧班列辐射40国,“米字形”高铁网提升了物流效率,使其接近沿海水平。这种“不临海却通江海”的特点,让湖北既能承接沿海产业链转移,又能辐射中西部市场,成为产业布局的重要节点。
更关键的是产业实力的逐步突破。在光电子信息领域,湖北“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武汉“光谷”的光纤光缆产量占全球25%,激光设备市场占有率连续12年全国第一,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形成了与沿海地区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湖北构建起“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整车制造—后市场服务”的全链条体系,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36.5%,较2023年提升近15个百分点。上半年,东风自主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明显,出口量同比增长229%,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大健康产业同样稳步发展,2024年,湖北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成为全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生物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235亿元,居全国第8位。
这些产业突破的背后,是湖北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的支撑作用。上半年,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全省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取得一定进展,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湖北有134所高校,每年培养30万技术人才,在汉院士数量居全国第4位。更难得的是“产学研用”的高效转化,为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人才、创新、产业、发展优势,自2021年起,湖北相继成立10家“湖北实验室”,聚焦全省“61020”(6大领域、10个方向、20项技术)科技攻关需求,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一批标志性亮眼成就。
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在九峰山实验室下线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湖北考察时说,“每次来湖北都能看到一些新东西。”比如,九峰山实验室研发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三峡实验室攻克光刻胶用光引发剂制备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东湖实验室电磁能技术挺起“大国脊梁”;洪山实验室培育高产高蛋白、快脱水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珞珈实验室实现北斗动态厘米级、静态毫米级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为了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湖北在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科研攻关、支撑发展等方面为实验室提供支持。自实验室成立以来,湖北每年给予每家实验室五千万经费用于科技创新。鼓励机制创新,比如洪山实验室探索“自行转化、自主分配、自行担责、收益捐赠”举措;江城实验室采用“战略投资+员工持股+银行贷款”多元组合方式。这种“经费保障+机制灵活”的政策设计,促进了实验室成果从论文向产品的转化,支撑了光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2024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万家,增速连续三年居中部第一。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未来科技城园区
7月21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在湖北实验室调研时强调,要把实验室当作“特区”来打造,用最强的人力、最好的物力、最足的财力,支持实验室独立运行。按照“全球视野、国内领先、战略导向、产业需求、开放共享”的原则,努力把湖北实验室建设成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发展的强引擎、支点建设的动力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湖北之所以被称为“中部显眼包”“沿海克星”,除上述区位和产业优势外,还与其历史文化底蕴有关。从湖北的历史脉络与地域性格来看,这些标签背后,是一部内陆省份的发展探索史——从楚地先民的“筚路蓝缕”到当代湖北的“换道超车”,刻在骨子里的,是网友赋予湖北的第三个标签——“一生要强的湖北人”,这,便是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
“一生要强”,是楚文化基因中不服输精神的体现。
湖北人的“要强”,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楚文化。当中原诸国以“正统”自居时,偏居南方的楚国提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在江汉平原上发展出“楚地千里,带甲百万”的规模。这种“不服周”(湖北方言“不服气”)的劲头,并非蛮横对抗,而是对固有局限的突破:别人认为南方不宜农耕,楚国就修建芍陂(今安丰塘),为“湖广熟,天下足”奠定基础;中原视“奇技淫巧”为末道,楚国却造出曾侯乙编钟,推动礼乐文明发展。
近代以来,这种“要强”更为突出。清末民初,当沿海省份开展“师夷长技”时,湖北在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下,建起汉阳铁厂(当时亚洲最大),铺设京汉铁路,成为内陆地区近代化的探索者。1911年的武昌起义,将“敢为天下先”融入湖北人的精神中:不等不靠,看准就干,即便从零开始,也要探索发展路径。
这种性格投射到当代产业发展中,便是“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闯劲。武汉“光谷”的起点,只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光学仪器厂,当时全国的光纤市场被国外垄断,有人说“内陆搞高科技是天方夜谭”。但湖北人偏不信邪:高校里的实验室成了“第二车间”,科研人员带着图纸跑遍全国找资金,硬是用30年时间把光纤光缆做到全球四分之一的份额。如今,面对人形机器人这样的新赛道,湖北又一次展现“要强”本色——没有先发优势,就整合73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仅用7个月时间,实现人形机器人从0到1的突破,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链博会上一口气亮出20个整机产品,不仅实现关节驱动、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更依托 7000平方米创新中心,形成“算法+硬件+场景”的全链条布局,用全产业链优势弥补时间差。
“光子”人形机器人
湖北的发展路径,并非复制沿海模式,而是探索“内陆特色发展路”。
楚文化里“善假于物”的智慧,在这里转化为对资源的极致利用。没有海岸线,就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缺乏外贸传统,就建设自贸试验区,推出“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上半年,湖北进出口总额达到4023.1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5.5个百分点,中部第一,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切嘱托。不纠结于先天短板,专注于发挥优势,正是楚人“借势而为”的智慧。
湖北造各类产品广受海外消费者好评
更关键的是,湖北将“要强”的性格融入产业升级,探索“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在汽车产业,当沿海聚焦电动化时,湖北推进无人化,武汉经开区建成全国首个“车路协同”示范区,智能驾驶商业化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在光电子领域,从“光纤光缆全国第一”到“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武汉“光谷”用30年完成从“技术引进”到“原创引领”的转变;在宜昌,磷化工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从低端肥料转向新能源电池材料,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这种“换道超车”的魄力,体现了湖北对“守成”的警惕——如同楚文化不拘泥于周礼,注重在现有框架外探索新可能。
无人驾驶接驳巴士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穿梭
说到底,“沿海克星”的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内陆地区发展自信的提升。不同于过去沿海靠“人口红利+外贸优势”的发展模式,湖北探索出“创新驱动+内需市场”的新路径。
但湖北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总量、人口吸引力、民营企业活力等方面,其与沿海强省还存在不小差距,所谓“沿海克星”不代表湖北强于沿海,也并非区域间的零和博弈,而是发展模式的突破——以科教资源和产业韧性弥补地理劣势,与沿海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体现中国经济“多点开花”的活力。如同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最终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当前湖北与沿海地区,正构建“互补共生”的新发展格局。
从楚地先民“筚路蓝缕”的开拓,到今天“三个标签”的走红,湖北的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不被定义,永不止步。这些标签或许会随时间更替,但刻在骨子里的“楚魂”——那份融坚韧与灵秀、务实与创新于一体的精神,将推动这片土地继续实现突破。
毕竟,对“一生要强”的湖北人来说,最好的“显眼”,永远是下一次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