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青年共赴“非遗之约” 江城再续文明互鉴新篇
当希腊的橄榄枝遇见蒙古的草原风,当麦芽糖的甜香缠绕着大漆的温润,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文化对话吸引了众多武汉市民的眼球。
日前,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拉开帷幕,来自希腊与蒙古的青年学员们,在社会美育学院精心设计的非遗课堂上,触摸着中华文化的肌理,续写文化交流新篇章。
指尖流淌的文明密码:六门非遗课架起欧亚连心桥
“看,这只糖鸟的翅膀要这样轻轻吹才能展开!”糖塑非遗传承人朱红彦的武汉方言里混着比划,希腊学员玛利亚屏息凝神,手中温热的麦芽糖在气息流转间渐成雏形。在“吹糖人”课堂上,学员们不仅惊叹于糖稀从琥珀色液体到立体造型的蜕变,更在朱师傅“火候要准,心气要匀”的叮嘱中,读懂中式美学里“天人合一”的智慧。
红纸铺展,剪刀游走。武汉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蔡骁龙的案头,蒙古学员阿古拉正尝试剪出第一幅窗花。“对称纹样就像草原上的日月,左右呼应才和谐。”蔡老师用比喻化解文化隔阂,学员们很快掌握“折、画、剪”的精髓,当镂空的“福”字与希腊橄榄枝图案在红纸上共现,剪刀已成为比语言更有力的交流工具。
从“飘漆”技艺里看楚文化的浪漫——李志敏老师的大漆课上,学员们将颜料滴入水面,指尖轻搅便晕出流云般的纹理,转印到扇面时,蒙古学员娜仁花忍不住感叹:“这像极了草原上的晚霞,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凝固了。”而在面塑课堂,刘洁老师指导大家将希腊神话元素融入面团,当“雅典娜”与“京剧脸谱”在掌心同时诞生,捏塑的已不仅是造型,更是文化交融的瞬间。
从技艺体验到文化共鸣:社会美育的“湖美答案”
“艺术如何让城市更有温度?”社会美育学院院长何明的“建筑设计”课上,武汉老里份改造案例与希腊卫城保护故事碰撞出火花。学员们发现,无论是楚河汉街的青砖黛瓦,还是雅典老城区的石砌街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都有着共通的逻辑——这正是课程设计中“思辨维度”的深意。
香道课上,楚地合香非遗传承人张博建点燃的一炉沉香,让课堂瞬间安静下来。学员们在隔火空薰的仪式感中,体会“鼻观先参”的东方哲学。希腊学员迪米特里奥斯在日记里写道:“蒙古的马奶酒是热情的,中国的香是沉静的,但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诗意。”
三天沉浸式体验落幕时,学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亲手制作的糖人、剪纸、漆扇,更装满了对“非遗”二字的新理解——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日常的智慧。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何明表示,这次文化交流活动践行了“成人致美”理念: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触摸糖稀的温度、感受纸张的韧性,技艺便超越了技法本身,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心灵相通的密码。
最美的风景,总在不同文化相遇的地方。据了解,此次活动是湖美社会美育体系的国际化探索。未来,学院将继续以非遗为媒,让昙华林的老巷深处,不断生长出文化交流的新故事。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何瑛 通讯员 李志敏、彭佳俊、邱紫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