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龙韵村党支部:易迁安置点变 “幸福风景区”
十堰市郧阳区龙韵村是湖北省首个易地扶贫搬迁行政村。6年来,这里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村景”融合发展模式,全村年旅游收入超过6300万元,入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01
初夏时节,龙韵村的落日咖啡店生意红火。这家由返乡青年团队打造的网红咖啡店,以“5000㎡花园+100㎡吧台”的开放式布局,将城市业态与乡村生态巧妙融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在这里品咖啡、赏美景。店长陈挺莉说,节假日每天约有800人光顾,今年4月、5月两个月流水就有50多万。这样的热闹场景,很难让人想到六年前,这里还是个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易地搬迁村。
龙韵村整村仅160亩地,聚集着24个村的3044名搬迁群众。2019年起步的袜业、香菇等产业虽解了就业难题,却因土地限制难扩规模。“土地少就选‘省地’的路,文旅资源多就把它变成‘聚宝盆’。” 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敏带着班子定方向:放弃土地依赖型产业,改走文旅路。这一步,让龙韵村从 “愁发展” 摸到了 “新门路”。
02
发展文旅,缺人才更缺底气。2022年,村党支部把“发力点”放在党员身上:“难干的事党员先试,党员干出样子,群众才敢往前闯。”
老党员张建军第一个响应。18年党龄的他在外创业多年,带着20多万积蓄回村开无动力儿童乐园,“一开始没底,但支部常来搭把手,心里就稳了。” 如今,他的乐园带动9名村民就业,年总收入约六七十万。在他带动下,9名党员陆续返乡,成了文旅“探路人”。
为让产业 “转得顺”,支部推动成立8家运营公司,让村干部兼职参与,用 “扁平化管理” 聚合力。“效率高了,成本低了,大家心往一处想。” 农业发展公司流转周边村落100多亩土地打造 “共享农场”,开发亲子采摘等农旅项目;文化研学公司把非遗技艺、搬迁故事转化为沉浸式课程;文旅运营公司市场化管理核心景区,实现 “吃住行游购娱” 全链条运营。
同时,“产业延伸到哪,党组织就建到哪”,各个项目都有党组织“兜底”,慢慢从“党员带头试” 变成了 “群众跟着干”。
03
文旅项目落地后,龙韵村人气越来越旺。村里教村民学接待、学讲解,曾经“手忙脚乱”的村民,如今能笑着给游客介绍风景。“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 村民江玉的话,道出了大家的满足。
如今的龙韵村,“研学+夜游+康养” 已成气候:3条商业街、8大研学场馆、武当不夜城等项目,让游客停留时间从3小时延长到18小时;商铺从2021年30多家增至115 家,455人在文旅产业链就业。
数据能说明一切:龙韵村2024年接待游客超3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3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前不足4000元涨到16800元,超过十堰市平均水平。眼下,村里还在筹建华中首个乡村航天科技展览馆。
在党支部带领下,龙韵村不仅“住得安稳、有活可干”,更在“日子红火、未来可期”的路上稳步向前。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赵龙文 编辑 桂亮 美编 杨紫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