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江陵:让生态水系“活”起来
盛夏时节,荆州市江陵县普济镇复兴场村绿浪翻涌、郁郁葱葱。成片的虾稻田之间,蜿蜒的沟渠水体清澈,水面漂浮着水草和美人蕉——它们都是治理虾稻共作尾水的“高手”。
“水草、美人蕉通过发达的根系,形成密集的生物膜,吸附悬浮物,吸收氮、磷等使水体富营养化物质。”复兴场村党支部书记崔水兵介绍,植物净化加上智能水质监测系统携手构建起立体净化网络,实现达标尾水循环利用,为小龙虾和水稻生长环境提供了科学保障。
复兴场村共有虾稻田2050亩,过去,含有大量鱼虾粪便、残食和化学药剂的尾水直接排入林口总渠,影响西干渠水质。2024年,江陵县启动尾水治理工程,该村1238亩虾稻田被纳入治理范围。
“尾水治理不仅节约水资源,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复兴场村种植户周能武高兴地说,今年,他家每亩虾稻田收益可达5000元左右,与往年相比提高了约500元。
“尾水”变“金水”,激活虾稻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江陵县做实28个小流域治理单元,全面推进池塘养殖、小龙虾尾水错峰排放、多点囤积再利用,充分发挥干、支、斗、农、毛渠道和涵闸作用,实现“围尾水”。虾农养殖效益显著提高,虾企也享受着水质改善带来的“红利”。“今年,我们小龙虾养殖面积10万亩,产量达到1000吨左右,产值预计1000万元左右。”位于江陵的湖北餐虎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东表示,尾水循环再利用不仅降低种养成本、提升水产品质,也推动养殖业走上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之路。
打好生态治理“组合拳”,关键在河湖生态修复。沿着西干渠一路向北,位于白马寺镇的石子渊如今已恢复碧波荡漾、生机盎然的景象,作为该镇面积最大的内渊,这片水域一度因污染而“黯然失色”。
2023年,白马寺镇通过水系连通、生态清淤、生态岸坡整治等生态修复措施,在各个入湖口、水质易污染处设置生态湿地,净化入湖水质,恢复湖泊整体形态。
“我们还在沿湖泊岸线种植了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实现人放天养。”白马寺镇城建办干部王敏表示,未来,将依托石子渊“水文化”,深度挖掘“旅游+产业”潜力,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江陵人而言,内荆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承载了大家的共同记忆。近年来,江陵县不断加大对城区内荆河的保护和治理力度,累计投入近2.6亿元,通过截污减排、河道清淤、护坡植绿和步道拓展等多项措施,使穿城而过的内荆河重现碧波荡漾、翠绿环绕的美景。目前,内荆河水质已达地表Ⅳ类及以上标准。
如今,这条10.5公里长的滨水生态廊道,更流淌出文旅融合的“新活水”。新春健步走、2025湖北·江陵长江半程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纷纷选址此地,吸引了全国各地近万名“跑友”体验水清岸美。
一泓碧水,涤清了河湖、滋养了产业、润泽了民心。在江陵绿色生态画卷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正跃然眼前。
记者:胡嫚嫚、胡威虎
通讯员:何进、黄洋
编辑:张倩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