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四季菜网”织就共富路 浠水这个蔬菜合作社点“荒”成“金”
在黄冈市浠水县,一说起蔬菜种植行业的“扛把子”,就绕不开胜利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胜利。八年前,闫胜利怀揣“让荒地长新绿,让乡亲有活干”的初心返乡创业,虽历经波折,但凭着科技赋能,闫胜利不仅让千亩荒地重焕生机,更织就了一张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四季菜网”。
▲(浠水县胜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胜利)
七月的浠水,瓜果飘香。记者走进浠水县清泉镇小仙庙村胜利蔬菜基地的西瓜大棚,只见一个个浑圆饱满的西瓜掩映在青翠的藤蔓间,散发出成熟的甜蜜气息。大棚外,来自鄂州的水果商戴雪松正指挥工人将2000斤西瓜装车。他告诉记者,这里出产的西瓜甜度高、汁水足,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这片果蔬飘香的土地,在八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成片荒芜的田地和山林刺痛了在外打拼多年的蔬菜经销商闫胜利的心。2017年,事业有成的闫胜利毅然返乡。他告诉记者,当时想法很简单——让撂荒的土地长出新绿,让留守的乡亲有活可干。
彼时,浠水县清泉镇正发起“能人回乡”计划,闫胜利成为第一个响应者。回乡后,他流转了100亩荒地种植苋菜、辣椒、茄子,第一次试水便大获丰收。
初尝创业的甜头后,闫胜利很快就触碰到发展瓶颈——产量不稳、品质受限。他远赴山东寿光、武汉东西湖等地取经,亲眼目睹了当地设施农业为蔬菜种植带来的巨大变化。闫胜利深受启发,要想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就得摆脱“靠天吃饭”的老黄历,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
2019年初,怀揣着科技兴农的信念,闫胜利抵押房产,雄心勃勃地将基地规模扩张至1000亩,并搭建起现代化的钢架大棚。但命运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那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雪压塌了新建的钢架大棚。
但倒伏的大棚和冻死的菜苗没有冻僵他的决心,反而淬炼出智慧,闫胜利很快就找到大棚垮塌的原因并予以解决。去年,闫胜利又大胆创新,在智能大棚内安装了4台空调,将大棚温度精准调控在25摄氏度左右。这一举措如同为蔬菜注入了“定心丸”,让它们安然度夏过冬。今年5月,“住”在空调大棚里的西瓜提前上市,每斤售价卖到2.5元。闫胜利还告诉记者,4台空调一天仅需200元电费,对比传统人工保温的繁琐与高成本,为大棚安装空调更经济。
作为浠水县内最大蔬菜种植基地的掌舵者,闫胜利深知销路的重要性。他不仅专注于蔬菜种植,更着力打通了产销“最后一公里”,他投资修建了1000立方米的冷库,并组建了专业冷链物流车队,让浠水、武汉、南昌、九江等地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来自浠水的蔬菜瓜果。
如今的胜利蔬菜专业合作社,早已不是当年的“小打小闹”:200亩大棚蔬菜、300亩陆地菜、500亩果园织就了一张千亩“四季菜网”。更让闫胜利感到欣慰的是,基地里40多位村民既是“工人”又是“股东”——流转土地拿租金,在棚里干活挣薪金,一年下来户均增收2万多元。
村民李月清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都往外跑,现在就近在合作社务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站在基地最高处远眺,闫胜利指着远处一片连绵的荒坡告诉记者,明年这些荒山都会“活”过来。闫胜利准备从云南购买5万株花卉苗,在基地建花海、修民宿、开农家乐,打造属于浠水人的诗和远方。
(来源 垄上行 记者 胡玲 通讯员 冯伟 王路港 编辑 祝莎莎 李佳薇(实习生) 编审 仇红月 监制 肖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