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
在湖南长沙,一家水泥厂经过50多年的矿山开采,挖出一个面积近270亩的巨大矿坑。当地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决定在矿坑上建一座冰雪乐园,既实现了生态修复,又创造了经济价值。经过创新的“废物利用”,这座世界唯一悬浮于百米深坑之上的娱雪嬉水主题乐园——湘江欢乐城,开门迎客。
当人们把矿坑独特的空间形态、地质特征与文旅需求相结合,原本的废弃资源便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资源重组”。
其实,一切改革的本质就是资源重组。那么,当我们在进行“资源重组”时,就务必要有“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的思维,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不能只顾眼前,有时思维转变后我们会发现,“成本中心”也能转化为“利润中心”,正如“废旧矿山也能变为滑雪场”。
这种“三步”逻辑,同样适用于当前我们政府部门的民生工作——民生治理不是简单的“任务清单”,而是需要立足当下、前瞻中期、放眼长远的系统工程。
民生工作的起点,永远是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面对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的焦虑,十堰市张湾区灵活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将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微型普惠托育点”,用最小投入、最快速度解决了十几个家庭的孩子托管难题。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正是“走一步”的生动注脚——不贪大求全,不脱离实际,而是践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务实作风,在有限资源里挤出民生增量。
走好“第一步”的还有就业问题。湖北今年上半年新增返乡创业5.78 万人,带动就近就地就业15.31 万人,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对“两不愁三保障”等基本民生“应保尽保、全力兜底”的承诺。民生工作“第一步”,从来不是华丽的蓝图,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是让群众在当下就感受到政策温度的“及时雨”。
民生需求从来不是静态的“固定答案”,而是随时代发展不断升级的“动态命题”。
7月21日,湖北召开2025年十类民生项目推进会,会议指出,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主动回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新的诉求和关切,特别是对安全感的特别关切、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和对健康快乐的普遍向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更加科学务实的举措推进十类民生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群众新的诉求和关切,要求治理者必须有“看两步”的前瞻眼光。例如,群众对初中生实行“普职分流”有焦虑,2025年,湖北就将初中生就读普高比例提升8 个百分点。不仅如此,眼下,湖北还在想方设法,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加普通高中尤其是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这让我们更能感受到,湖北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更长远的思维来部署,真正让广大初中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这一决策,既缓解了当下家长对“普职分流” 的焦虑,又前瞻性对接了未来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既解了“近渴”,又挖了“远井”。
教育如此,养老、医疗亦如是:唯有敏锐捕捉人口结构变迁、区域流动加速等“大势”,主动重塑服务格局,才能让民生保障始终跟上群众期待的步伐。
民生工作的难点,往往在于“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新问题”的循环。破解之道,在于用改革思维打破机制壁垒,探索“办得到、能推广、可持续”的路径。面对老龄化加剧、托育需求激增等挑战,若只停留在 “头痛医头”,只会陷入 “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唯有以“资源重组”的创新思维,才能找到长效解法。
比如,将社区养老服务与托育服务相结合,实现“一址多用”;把闲置的公共设施改造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让空间资源产生叠加效益;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分散的民生服务资源,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些探索的核心,正是用改革精神打破“常规机制的固化壁垒”,让民生保障既“办得到”,更“可持续”。
从“走一步”的务实,到“看两步”的前瞻,再到“想三步”的创新,这“三步思维”层层递进,最终指向同一个核心:民生工作的成效,要以 “人民满意” 为标尺。
崎岖不在青云路,道是人间烟火处。面对复杂的民生问题,我们要以“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 的历史主动,前瞻思考和谋划重大民生保障项目。要以创新思维善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把现实变为更理想。要靠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蹚出更多能落地、可复制、管长远的办法,真正帮老百姓解开生活中的疙瘩。
总策划:岑卓
统筹:梁延
撰稿:邓国辉 梁蕊
来源:唱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