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中华文脉 | 记者探访:走进黄梅戏的 “故乡”寻根

长江云新闻  2025-07-18 10:02:32
分享到:

黄梅戏,这一承载着荆楚大地文化记忆的戏曲瑰宝,自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而关于其起源的争议,更如一曲跌宕起伏的戏文,在鄂赣皖三省间回荡百年。为什么说黄梅戏起源于黄冈市黄梅县?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一同走进黄梅戏的故乡,探寻古老艺术的文化根基与艺术源头。

记者 赵黎黎:每年有一些大戏或者剧团下乡的时候,就会在我身后的这个很专业的舞台上来表演。在另一侧就是我们的百姓舞台,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有民间组织的剧团在这里演出。

村书记 王少军:这是采茶调,我们村那些老人传承下来。

采茶调又称黄梅小戏,也是黄梅戏的前身。王上屋村的采茶戏剧团是黄梅较早的民营剧团,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口口相传的传统唱腔、表演形态是黄梅戏源头保护和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极其珍贵。

黄冈市黄梅县蔡山镇王上屋村采茶戏剧团演员 李兰柱:伴奏和演员都是我们自己村里的,坐在中间的那一个就是传承人,今年80多岁,全部是他教的。

如今在黄梅县,每5个村就有一个这样的民间小剧团。剧团数量多、传播广泛,为溯源工作提供大量样本。黄梅戏最初是什么样子?早在上世纪70年代,寻本探源工作就已经开始。

黄冈市黄梅县戏剧创作室主任二级编剧 陈章华:这是黄梅戏剧种成立以来最早的一系列的带有文字的剧本,全部是桂遇秋先生走访了鄂赣皖三省57个县很多剧团,所以这套书籍当时我们申报非遗的时候,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佐证材料。

通过文字、实物记载还原黄梅戏不同阶段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黄梅人的未竟事业,从县博物馆、戏剧院、文化馆到民间收藏家、艺术家,这项工作一直从未间断,目前当地已收集近千个剧本,上百份音视频、图片资料。

黄冈市黄梅县收藏爱好者 黄伟:这就是黄梅采茶戏的正月采茶,这就是歌本,民国初年的。

专家:从采茶调到黄梅戏 艺术基因根脉相承

了解黄梅戏形成,不仅需要剧本剧目等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音乐基因和方言调值的研究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交界,北部山区盛产茶叶。史料记载,四百多年前采茶季节,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小调,形成了“黄梅采茶调”。清代学者别霁林在诗中描绘:“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此时,采茶歌已初具戏曲雏形。

明末到晚清,黄梅戏进入“三打七唱”阶段,表演更丰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梅杰:黄梅戏的大戏主要是在秋收之际,来演唱这些大戏。在乾隆以后,由于湖北黄梅经常发大水,很多民间艺人去到了江西、安徽以后,就依靠卖唱为生,以小戏或者大戏的形式来进行各地演出。

此后,黄梅戏流传到邻近的皖西南、赣东北、鄂东北等3省50多个县。20世纪50年代,福建、江苏、吉林等地也成立了黄梅戏剧团,并整理出《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36大本、72小出核心剧目。黄梅戏从此唱响全国。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会顾问 郑传寅:溯源就是把剧种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国家进入社会发展城镇化,生产生活智能化的时代以后,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戏曲面临挑战。如何跟上今天的时代,这是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今,黄梅戏回归故里,在百姓舞台的乡音里,在泛黄剧本的字句中,在潜心研究的求索间,黄梅人守护着源头活水。这份对根脉的坚守与传承,正滋养着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故乡沃土上焕发新生。

长江评论:探访黄梅戏文化根脉 听见文化传承的力量

当《天仙配》的悠扬唱腔传遍大江南北,当黄梅戏以清新明快的风格,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一张亮丽名片,关于这一剧种起源的争论便从未停歇。然而,走进湖北黄冈市黄梅县的乡野村落,听一曲原生态的采茶调,翻一页泛黄的民国歌本,拜访一位坚守传承的八旬老艺人,答案早已悄然深藏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之中——黄梅戏的根,就深扎在黄梅县的沃土之上。如今,黄梅人以“源头活水”的自觉守护着这份文化根脉:民间剧团坚持每周演出不断,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薪火相传,学者则从音乐基因、方言调值等多个维度深入研究,政府也通过“艺术之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让黄梅戏在故乡的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既是田间地头的欢歌,也是都市舞台的雅韵;既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亦是当代审美的表达。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黎黎 王磊 李媛 黄梅台 责任编辑 周梦 谢宝莹)

责任编辑 骆璟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