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随州 | 随州、荆门五景区联手打造“山水洞漂”避暑游线路
随州、荆门五景区联手打造“山水洞漂”避暑游线路
盛夏来临,你是否也在期待一场说走就走的避暑之旅?在湖北中部环大洪山区域,有着很多避暑游资源。以前,各景区之间互不联系又互相竞争,想要畅快地玩转大洪山,还是比较麻烦。眼下,随州、荆门打破区域限制,串联环大洪山五大景区,打造“山水洞漂”旅游线路,两天就能玩转随州、荆门五大景区。如此以来,您是不是期待值拉满?
记者 张燃:现在是中午12点,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此刻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气温仅有25摄氏度,来到这里的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清新无比清凉,我们可以看到四周群山绵延、云海翻滚,所以这里也被誉为天然氧吧。
随州大洪山以峰俊林茂、水美洞奇见长,主打山水观赏与登山祈福;而环线其他景区则各具特色:在钟祥的黄仙洞可一探溶洞奇观,在京山的鸳鸯溪可体验漂流、美人谷可溯溪嬉水,绿林寨可凭古怀今,多元互补的游玩体验让游客们觉得不虚此行。
游客 贺玉婷:自驾一路都是景,天气也比较好,就玩得很惬意。
横跨随州、荆门两地三市区的大洪山,方圆350平方公里,随州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正处环线核心。这里也是湖北省传统的避暑热门地。然而,在过去,这一带山高林深,跨区域之间的旅游公路并没有完全畅通,游览大洪山的游客多集中在随州段景区,且由于旅游内容单一,形成了“一日游”“过境游”的局限。
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王剑:正是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聚焦“山水洞漂”核心卖点,统筹山上山下、山南山北文旅资源抱团发展,开启了环大洪山两市三地,文旅协同发展的破题之旅。
为了实现抱团发展,随州大洪山与荆门两地首先在各自地域内打通了连接景区的公路,实现了双向奔赴。此外,在政府鼓励推动下,各景区也开始联手发展,分别在门票及游客接待方面出台了互惠互助的游览政策,这使得三地五景区之间很快从以往的老死不相往来,发展成为了地域相邻,心灵相近,客源相亲的抱团五兄弟。
荆门绿林山景区常务副总经理 姜大剑:打通了这个大洪山环线以后,我们也是希望能把山上的游客往山下引,山下的游客也可以在山上住,延长游客旅游时间,提升游客体验感,把游客“流量”变“留量”。
互联互通之后,大洪山管委会与京山、钟祥还对沿途公路进行了美化升级,大大增强了对自驾游游客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山南山北还依托丰富的洞穴奇观与漂流资源,共同打造了“畅游京钟随,玩转山水洞漂”精品旅游线路,联合推出门票优惠措施:游客持钟祥、京山四景区当日或次日门票,游览随州大洪山景区可立减20元,优惠将持续至9月30日。
湖北文旅随州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陈龙:这个精品线路产品出来之后,我们景区的游客量明显增加了,相比于去年我们游客大概增长到23.5%左右。
窝囊漂+激情漂 淮河源“双漂”玩法引爆夏日激情
炎炎夏日,漂流正当时!在随州随县的淮河源头,今年最火的玩法是“双漂”体验:想彻底放松?选“窝囊式”竹筏漂,稳坐竹筏之上,顺流而下看风景;要释放压力?玩“激情版”西游记漂流,尖叫连连透心凉!两种截然不同的清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今夏这里人气爆棚。
记者 张燃: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绿水青山,凉风习习,蝉鸣声声。我现在正处于千里淮河源竹筏漂的上游阶段,距离整个终点大概还有6公里,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体验一把躺平式的漂流吧。
盛夏的桐柏山北麓,淮河源头的砚儿沟河碧波荡漾,一叶叶竹筏载着游客顺流而下,在鄂豫两省交界处划出优美弧线。桐柏山淮河源竹筏漂项目由鄂豫“两省三村”共同开发建设,依托平静的水域打造出悠闲惬意的漂流体验,成为跨省旅游合作的典范,也是全国首个跨省竹筏漂项目。
随州市随县桐柏山淮河源竹筏漂项目总经理 曾宪强:我们河道由两个省共同治理,现在水也变清了,环境也变好了。到目前为止,我们接待游客量达到了15000多人。
竹筏漂项目选取淮河支流6公里砚儿沟作为漂流河道,以落差小、用水少、运营时间长等特点,与淮河源头的另一处漂流——西游记漂流形成体验感与季节性互补,把随州淮河镇漂流体验从“一季游”变为“四季游”。
游客 戢瑾瑜:体验一下这种竹筏漂,就是来放松一下心情,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
与“窝囊式”竹筏漂不同,同样位于随县淮河镇的西游记漂流可谓是激情满满。记者来到西游记漂流起点,只见漂流装备领取处排起了长龙。
随州市随县西游记漂流景区副总经理 陈伟:全长有9公里,30多处s型的弯道,漂起来是比较刺激,今年我们进行了提档升级,加强了隐患整改,使游客们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地来体验。
乘坐飞驰的漂流艇,在9公里的河道中一路穿激流、越险滩、击白浪,仿佛在体验“水上过山车”。更让人惊喜的是,沿途还有不少《西游记》主题性标志,盘丝洞、水帘洞、高老庄……简直是西游文化盛宴。在开漂的首个周末,这里迎来3445名漂流游客,其中不乏来自河南、湖北近郊的回头客。
游客 祝玉馨:我去年的时候来过这里一次,这是我第二次来,在这里很凉快,很解暑。
广水关店村:一支增收“魔法棒” 撬动香菇大市场
近年来,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依靠香菇种植模式创新,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益突破百万元,带动115户菇农年均增收超10万元,在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传奇故事。
在关店村的电商直播间里,记者看到了许多有着俏皮名字的本地产品,如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及小菇仔等等,这些正是如今关店村精心策划的“飞客三菇”品牌。而在此之前,关店村还一举夺得了第17届中国义乌国际森博会金奖,被纳入全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随州市香菇产业协会会长 许景闻:这就是关店村花菇,它的菇型圆整、美观、花纹如刻,肉质比较敦厚,是花菇中的精品。
通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关店村香菇产业产值一举迈过两千万元大关。然而曾几何时,关店村还是个集体经济负债40万元的“空壳村”。关店村的蝶变,始于红色引擎激活绿色产业的澎湃动能。
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党支部书记 李绪强:立足我们本地的这么多的特色资源,做好香菇种植土特产文章,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之路。
种植香菇,在关店村有着40年历史,然而真正让产业发展起来,则是始于近几年香菇种植模式的转变。为了提升香菇种植效益,关店村党支部通过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决定实行“村集体+公司”的“集中制棒、分户种菇”新模式,推动香菇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发展。
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党支部书记 李绪强:用优质便民的服务,把菇农组织起来一起干。同时在菌棒价格上,我们让利于菇农。让想回家,想种菇的乡亲们都能赚到更多的钱。
把村民组织起来,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菇农在制袋阶段的劳动力紧缺、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关键时刻,村支书李绪强带动村里5名党员、群众共同出资100万元作为产业启动资金,通过集中制棒、分户种菇的不断尝试,顺利实现了扩产能、降成本、增效益。经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决定,将集中制棒每棒节省下来的1.9元中的60%让利于菇农。仅此一项,就让全村菇农节约成本120多万元。
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脱贫户 王茂家:现在有钱挣,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省心、省力、省钱的清晰收益对比,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香菇产业发展的热情,菇农纷纷从“千袋菇”跻身“万袋菇”行列。关店村连续三年稳健扩能,从第一年的不足20万棒快速裂变到今年的120万棒。
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返乡创业大学生 沈彩霞: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搞种植,一家人在一起挺好的。
眼下,关店村已实现对菇农技术帮扶的100%全覆盖,带动全村70%以上的人参与香菇产业链发展,全村实现香菇产值近3000万元。
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驻村第一书记 黄全意:我们既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又注重精益求精办小事,初次种菇的村民收益远超往年,老百姓亲切地称我们是“不走的工作队”。
长江云新闻记者 雷少军 张燃 周科屹
通讯员 宋玉林 龚雪婷 章政 江开军 牟哲勤 张玲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