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游金南漳:从“放牛场”到“共享乐园”,南背村解锁“清凉经济”密码!
依山傍水的避暑新乐园
柳林间雾气氤氲🌳
孩童追逐嬉闹踏起清凉水花💦
村民摇着蒲扇闲话家常
......
从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场”
到今朝清爽纳凉的“共享乐园”
这片日均接待500人次的纳凉胜地✨
见证着集体经济💰
如何将天然“凉资源”转化为富民“热产业”
乡村名片
南背村位于南漳县城西南近郊,版图面积15平方公里,水镜庄风景区坐落其间。村域东有湿地公园,西有水镜湖,南有湖北百强企业,346国道、305省道穿村而过。全村共有944户,3141人。202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256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50万元。
炎炎夏日,到哪儿寻一处清凉避暑好去处?城关镇南背村的“柳树林共享乐园”是一个不错选择。漫步河岸深处,裹挟水汽的凉风扑面而来——谁曾想,这片舒爽的纳凉胜地,曾经竟是杂草丛生的放牛场。
2023年4月,南背村红色屋场会上,村民一句“娃儿暑假无处玩”引发大家共鸣。南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欢带队走访时发现:废弃的放牛场虽然荒凉,却暗藏天然优势——三道河水库的地下暗河流经此地,水温常年保持7℃—8℃;成片柳树林形成天然遮阳伞,河滩地势平坦,是一个夏季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说干就干!”200多名党员群众扛起铁锹、拿着镰刀齐上阵——平土地、清杂草、挂彩灯、安吊床、剪树枝、铺石子……仅一个月,荒滩变成了乐园。
在河边,记者看到,夏日午间的柳树林间雾气氤氲。孩童赤脚踩着清凉的河水追逐打闹,荡秋千的小姑娘笑声清脆;岸边吊床随风轻摇,村民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小木屋摊位飘来烤肠香气,暖黄彩灯映亮石子小径……
张欢告诉记者,今夏持续高温,乐园人气飙升,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次。村委会抓住商机,沿河岸新建6间小木屋摊位,出租给当地村民。王大英是南背村三组村民,她租了一间小木屋卖烤肠、游泳圈、水枪、饮料、雪糕等,她开心地对记者说:“每天能卖500多块钱,比在家闲着强多了!”
从“放牛场”到“共享乐园”,这一蜕变不仅美化了环境,带动了人气,促进了村民增收,还激发了村集体经济活力,成为村民共建共享的成功典范。
“集体经济结硕果,群众日子有盼头。”南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欢说,近年来,该村扎实推进集体“三资”专项整治,摸清了“家底子”,守住了“钱袋子”。
张欢回忆,盘活闲置资源,是南背村增收的关键一步。废弃的村小学18间教室长期被部分村民占用。村党支部通过严格履行“四议”程序,下定决心收回。村“两委”干部和法律顾问入户宣讲政策法规,去年5月,18间教室成功腾退。
收回的教室破旧不堪,已成危房。“经多方商议,村委会对18间教室进行修葺,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承包经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9万元收入,实现了闲置资源的价值再生。”张欢说。同时,村里推动多项闲置资源、资产盘活,包括茶山、梨园、厂库、橘园等。
村里原来的石料场,过去每年承包价为2000元,价格明显过低。村委会依法收回资产,重新公开竞标,最终承包价为每年6.2万元。
“我们将这部分新增收入用于提高村民医疗保障水平,为村民代缴新农合的费用从每人每年80元提高至150元,切实让村民共享‘三资’整治的成果。”张欢说,与此同时,村里规范了2口被长期无偿占用的堰塘,以及110亩板栗山承包手续不规范、费用过低的问题,赢得了村民称赞。
“还要向边角荒地要效益!”张欢说,346国道路口处约2500平方米的荒地,每日大量卡车途经此地。村委会敏锐捕捉到商机,发动党员群众清理杂草、平整硬化土地,经报备批准后,在此安装了6间活动门面房。经过合理规划和招商,目前以餐饮、商超为主营业态,不仅方便了过往卡车司机,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收入。
集体经济的壮大,最终落脚点是惠及民生。有了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南背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发展公益事业,改善道路出行、饮水安全、农田排灌、居住环境整治……“以前这些支出都依赖上级拨款,现在都由村集体承担,不再‘等靠要’了。”张欢的话语中充满自豪,道出了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来源 南漳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