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巨能电力集团胡伟:银线为笔破山障 二十五载铸就电力“铁军魂”

云上十堰  2025-07-15 15:03:25
分享到:

在十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群山为伴、与铁塔为伍,用双手架起连接光明与希望的电力动脉。十堰巨能电力集团输电工程公司工程三班班长胡伟,便是这支“电力铁军”的领军人物。他用二十五载春秋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更以科技创新与精益管理,在秦巴山区书写着新时代电力人的奋斗答卷。

攻坚重点工程

在群山之间架起电力“脊梁”

2022年盛夏,郧阳区昊朔科技110千伏供电工程现场,一场暴雨刚过。胡伟踩着泥泞的山路,抬头望向山巅新立的铁塔——由“机械化班组”通过无人机勘察、履带式旋挖机开挖的杆塔,比原计划提前20天完成基础浇筑。

“过去靠人背肩扛,遇上下雨就得停工,现在机械作业法让施工像搭积木一样高效。”胡伟蹲下身,指着地面整齐的履带痕迹说道。在他的主导下,无人机精准标注塔位、电动紧线器替代人力牵引、开挖浇筑双班组流水作业,实现了山区施工从“人海战术”到“科技赋能”的跨越式变革。

这一创新模式在后续重大项目中持续深化:在500千伏松石变配套220千伏线路工程中,他带领团队顶着高温穿梭于秦岭余脉,结合现场实际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停电时序,统筹组织施工计划,保证线路按期投运;在西十高铁东河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大堰—汉水二回工程中,他果断采用索道、轨道车运输,精准输送钢材、水泥等物资至山顶,为这条连接西安与十堰的国家战略通道早日开通“争分夺秒”。

情系民生冷暖

以责任守护万家灯火

2023年冬至前夜,京能热电二期变电站主控室里灯火通明。胡伟带人蹲守在线路下,直到屏幕显示“线路充电成功”,他才揉了揉熬红的眼睛,长舒一口气。

这个项目,肩负着十堰城区60万户居民的供暖重任。为破解用电卡口,保障群众用电需求,他们提前半年,仅用4个月就完成线路贯通,让十堰市民家中的暖气如期送至。“我们晚一天完工,影响的就是千家万户。”胡伟说道。

2024年10月,武当路复线高压线路迁建工程跨越襄渝铁路时,面对国道车流密集、电铁路网交织等复杂场景,他采用“窗口期作业+多部门协同”模式,与交管、铁路部门联动,在确保车流、铁路、电力安全的前提下,仅用一周完成施工,为市政府重点工程武当路复线打通“最后一公里”通道。

“这里施工和我们在山里‘荒无人烟’不一样。过往市民较多,路不能封,电也不能停,还有铁路,且正跨国道红绿灯路口,必须保证车、人和铁路安全,我们就得想万全之策。”他指着施工日志上密密麻麻的方案批注,其中“安全”二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创新驱动发展

以科技重塑山区施工法则

胡伟作为创新施工的先锋率先开展“机械化班组模式”,引入无人机勘察、电动紧线器等设备,使山区施工线路提升至40%。

“以前觉得山区只能靠人力,而现在无人机能拍下的地形全貌,更便于我们安排施工方案。”胡伟打开电脑,展示航拍图——那些曾让施工队望而却步的悬崖,在屏幕上化作可测量的坐标。

胡伟坦言,这些技术全国已推广,但十堰复杂的地质条件始终缺乏实践突破。近几年,面对多样地形环境,胡伟和团队利用无人机运输、旋挖机开挖等技术,让机械化作业愈发成熟。“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低空经济进行探索实践,提升电力行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双碳’战略贡献力量。”胡伟表示。

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染霜,胡伟用二十五载光阴铸就电力“铁军魂”。他既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又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劲,更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韧劲。正如山间绵延的银线,他的故事仍在续写——这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电力强国梦想的时代注脚。

云上十堰讯 记者 代琳源 通讯员 代晓薇

一审:代琳源

二审:黄   勤

三审:刘   青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