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绘就城乡共富新图景——宜昌“村社共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我的宜昌  2025-07-07 12:35:42
分享到:

当都市遇见乡村

田间地头的时令蔬菜清晨采摘,中午就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城里大学生化身“暑期导师”,为乡村孩子打开知识之窗;闲置农房变身“避暑民宿”,迎来寻觅田园生活的城市家庭……这些生动场景,正是当前宜昌市创新开展村社共建的鲜活注脚。

今年以来,宜昌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通过“联村共建+村社共建”模式,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人才双向流动、城乡差距缩小,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便利。

当都市的高效遇见乡村的淳朴,一幅城乡共富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这场跨越地域的“联姻”,不仅优化了城市生活,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书写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

夏日送清凉

“空房子”变成“后花园”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不少市民饱受煎熬,但在西陵区夜明珠街道平湖馨苑社区,年过七旬的袁奶奶却笑逐颜开:“我们马上就能去五峰避暑啦!”原来,该社区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栗子坪村开展村社共建,组织居民赴乡村避暑,既为城市老人解了“暑愁”,又为农村闲置房屋带来了“新客”。

作为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称号的平湖馨苑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30%。近年来,社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此次避暑活动是又一创新举措。

社区向居民宣传“清凉一下”避暑活动。西陵区夜明珠街道平湖馨苑社区供图

今年4月以来,宜昌市深入开展联村共建活动。平湖馨苑社区与栗子坪村结对,社区党委书记王洪携手辖区单位宜昌弘洋康养有限公司负责人去栗子坪村调研后发现,栗子坪村这个藏在五峰深山中的“天然空调房”,平均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9%,盛夏时节仍需盖被而眠。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与清新凉爽的气候相得益彰,成为一处绝佳的避暑胜地。

社区和村庄携手宜昌弘洋康养有限公司筹划建立旅居基地,精心设计了“乡村微度假”“农事体验”“周末乡居生活”等特色主题线路,组织了不少居民前往休闲体验,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宣传避暑活动。 西陵区夜明珠街道平湖馨苑社区 供图

随后,双方又“趁热打铁”联合推出“村社共建·清凉一夏”活动。村民腾出闲置房间当民宿,社区组织老人前往避暑。消息一出便引发热烈反响,目前已有30余位居民踊跃报名。居民袁奶奶高兴地说:“那里空气清新,还能现摘果蔬,我一定要带孙子去住上一阵!”

栗子坪村村民王阿姨的丈夫和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听闻消息后,她立即将自家三间空房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定要让城里的客人们住得舒心。”王阿姨说。村党支部书记冯美峰介绍,该村现有接待床位300余张,其中200多张是村民自营民宿。“这种共建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城市老人获得避暑好去处,村民闲置房屋得到利用,还能带动土特产销售,真是惠民利民的好事!”

随着首批避暑老人即将启程,这场城乡互动的“清凉之约”正谱写着一曲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的和谐乐章。

“暑期娃”盼来新老师

志愿者带娃

“小朋友们要记住,深水区域不能去!”7月4日,在西陵区窑湾街道茶庵社区与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和村的共建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贺梅英来到共和村,为40余名留守儿童讲授防溺水知识。这堂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课,标志着两地在共建框架下探索出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初见成效。

大学生志愿者贺梅英为共和村的留守儿童讲授防溺水知识。 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和村 供图

作为宜昌东部门户的共和村,近年来发展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解决务工村民的后顾之忧,村里联合辖区早教班开设了暑期班为儿童提供托管服务。然而,随着服务需求的增长,孩子们的不断增加,暑期班的志愿者也面临短缺的情况。共和村党委委员陈莉在深入考察了共建单位茶庵社区后,发现该社区依托三峡大学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很有特色,正好可以优势互补。

经过深入协商,双方正式签订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共和村残疾人服务中心将为茶庵社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茶庵社区则组织三峡大学志愿者定期赴村开展服务。暑期伊始,首批大学生志愿者就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来到共和村,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

“这种共建模式实现了双赢。”共和村党委书记陈世兵表示,“不仅解决了我们志愿者不足的问题,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了更专业的照护。”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两地民生实事重点推进清单,未来将在助残就业、志愿服务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共建不仅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构建和谐互助的人居环境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村社建市集

“菜园子”直达“菜篮子”

“这些农产品价格实惠,吃着放心,能在家门口买到,太方便了!”7月1日晚,伍家岗区伍家岗街道白马山社区山水华庭小区广场上,乘凉的居民们围聚在当阳市王店镇农副产品展销台前,一场特别的村社共建市集升腾起民生烟火气。

晶莹的红薯粉条、新鲜的土鸡蛋、颗粒饱满的大米、醇香的菜籽油……市集上,来自王店镇新店村、朝阳观村、同心村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散发着乡土气息,村民的吆喝声与居民的询问声此起彼伏。

王店镇的红薯粉条、土鸡蛋、大米和菜籽油等土特产在白马山社区山水华庭小区广场展销。 伍家岗区伍家岗街道白马山社区 供图

“过去农户们的农产品只能拿到镇上卖,销量有限,现在通过社区市集拓宽了销路,既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当阳市王店镇组织干事吴涵涵介绍,此次展销的产品主要来自当地种植养殖大户,也精选了部分散户的精品,确保送到社区居民手中的都是放心菜、优质品。

市集的成功运营,源于村社双方紧密携手与资源共享:社区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搭建起农产品“进城”桥梁;村镇则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优势,组织农户提供新鲜商品。以此为起点,白马山社区正与王店镇各村谋划土鸡蛋定向供应社区幸福食堂,常态化设置展厅供居民了解农产品质量等信息,并打通线上采购渠道。

“我们将不断完善市集的功能和服务,探索建立农产品稳定供应的新方式,让居民买得更放心。”白马山社区党委书记黎顺洪表示,希望通过持续创新发展,让村社共建市集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为社区和乡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经销商化身“维修工”

送服务下乡

“洗衣机坏了快一年了,是志愿者上门帮忙修好的,没花一分钱,感谢他们啊!”7月3日,秭归县泄滩乡陈家坡村村民曾正社感叹地说。曾正社提到的志愿者,正是“村社志愿者联盟”成员,他们来自西陵区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通过精准对接,帮泄滩乡不少农村家庭的老人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年过七旬的曾正社说,之前修洗衣机,需要请车拖到泄滩乡集镇或巴东县城,车程要一个多小时。所以,大家电坏了就成了“摆设”,上门维修要几百块钱,买个新的又不划算。

前不久,志愿者上门,曾正社的问题迎刃而解。“村社志愿者联盟”成员乔清荣从事空调销售工作,本身也是石板溪社区“乔哥匠铺”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擅长各类家电维修。前不久,社区与泄滩乡五个村实行村社共建,“村社志愿者联盟”志愿者们随村社共建团队前往泄滩乡各村,上门义务维修家电。

石板溪社区的志愿者们在泄滩乡各村上门义务维修家电。 西陵区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 供图

“泄滩乡不少村属于高山村,离乡镇家电维修点远,维修成本高。家电坏了,老人只能放着不用。”乔清荣说,泄滩乡志愿者前期收集居民家电维修需求,他和志愿者提前备好配件,依次上门维修,受到了村里老人们的欢迎。当日,“村社志愿者联盟”为泄滩乡各村村民维修洗衣机两台、冰箱一台、电视机两台,并为多户村民电视机配置万能遥控器。

“村志愿者收集村民实际需求后,对接社区志愿者,由他们集中为村民上门服务。”泄滩乡党建工作办公室的郑光华说,村社联盟志愿者活动是村社共建中的一环,帮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

“与泄滩乡5个村的村社共建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纽带,打造村社利益共同体。”石板溪社区党委书记罗亚妮表示,村社共建以党建为首聚合力,建立了“村社联合党支部”,推行党员联学、活动联办、难题联解,壮大基层党组织的“共融共建”核心力量。社区还发挥辖区资源优势,以活动促消费。目前,社区正在探索“订单农业”,对接居民需求,打通产销链条,助力乡村柑橘、茶叶等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等。

家门口授业

“手艺人”下乡带徒弟

“两片花瓣重叠,串入黄色花蕊,一朵花便成了。”近日,在远安县旧县镇鹿苑村,来自西陵区葛洲坝街道锦绣社区“生态妈妈”创富工坊负责人覃莉及社区的手工达人们的到来,吸引村里的众多女性前来围观“学艺”。

参与学习的村民们屏息凝神,模仿着、尝试着,很快一朵朵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赏心悦目的手工绢花就跃然“手”上。

当日,锦绣社区的手工艺人不仅带来手工花艺,更传授了串珠工艺的精妙。村民秦大英难掩兴奋,“以后闲时多做手工,还能添份收入,这手艺学得真值!”

以上生动的一幕幕,正是锦绣社区与鹿苑村等三村“村社共建”机制下“送技下乡”的鲜活缩影。

村里的土特产通过社区渠道团购、直播热销进城。 西陵区葛洲坝街道锦绣社区 供图

今年4月18日,锦绣社区与远安县旧县镇鹿苑村、董家村、龙泉村签署“村社联动、城乡共建”合作协议。此次签订的村社共建合作协议是全市首份协议,涵盖党建共建、产业协作、文化惠民、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

自此,锦绣社区充分发挥城市资源优势,多次组织“技能达人”深入乡村,将手工花制作、串珠、绳结编织等实用技艺送到村民家门口,为乡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锦绣社区“生态妈妈”创富工坊多年来聚焦低收入妇女、灵活就业妇女等的就业需求,通过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等创业形式,助力女性实现就近就业和增收。在与远安三村“村社共建”过程中,通过送技术包教包销,带动该村及周边董家、龙泉等村百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增收。

“目前正共同策划暑期研学活动,计划开展自然观察、田园采摘等项目。”鹿苑村党支部书记付炜炜见证了“村社共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村民自养的鹅、鸡、鸭,新鲜的土鸡蛋、枇杷等,都通过这个渠道团购、直播热销进城。学生的采茶研学活动,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悄然升温。

锦绣社区党委书记邱敏对此也深有感触,她表示,村社联建的初心和目的都是服务居民、村民。村社联动打破了城乡壁垒,实现精准帮扶和联系沟通。下一步,还将深入挖掘、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推动更多城乡资源互补。

短评

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

车水马龙的城市与炊烟袅袅的乡村,看似两个平行的世界,却在城乡共建的“化学反应”下,成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金钥匙”。

在联村共建和村社共建活动中,我市各县(市、区)的社区与乡村深度互动,焕发强大生命力,构建了城乡资源平等交换的良性机制。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资源的流动不畅。而村社共建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让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与乡村的土地、生态、文化等传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村社共建正在重塑城乡关系,让城乡居民都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城市居民在参与乡村振兴中获得精神归属感,农村群众在融入城市发展中提升生活质量。这种新型城乡关系,超越了传统帮扶模式,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村社共建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但也要看到,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共建领域,才能让村社共建持续释放活力,真正成为连接城乡的“连心桥”,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书写新时代城乡融合新篇章。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