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十堰创新“四维宣教法” 织密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网

​湖北日报  2025-07-04 12:05:16
分享到:

“叔叔,我知道!遇到有人溺水,不能直接跳下去救,要大声呼救,用竹竿或者装着空瓶子的书包施救。”近日,在湖北十堰市实验小学的防溺水安全课上,三年级学生李梓雨举着自制的简易救援工具,向记者展示刚学到的急救知识。这生动的一幕,正是该市创新推行“四维宣教法”开展未成年人防溺水教育的缩影。

暑期是青少年溺水事故高发期,针对传统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湖北省十堰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创新推出“精准覆盖 — 沉浸教育 — 仪式强化 — 数据验效”四维宣教法,以系统化、场景化模式在全市中小学及留守儿童群体中织密安全防护网。自6月初启动以来,已累计开展“防溺水安全公开课进校园”28场,覆盖师生2.5万余人,构建起可复制的安全教育创新范式。

精准摸排 靶向定位织密防护网络

“我们建立了重点人员数据库,把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居住地邻近水域的学生纳入精准管理名单。”十堰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紧扣离校关键节点,实施“校全覆盖 + 托管延伸”双线推进计划,6月以全市中小学为核心阵地,7月聚焦农村“爱心托管班”及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10个县(市、区)开展标准化课程,通过“以点带面”实现重点群体教育全覆盖。

沉浸体验 多维场景激活安全认知

“这是一堂能救命的安全课。”在郧阳区新区小学的课堂上,一段真实的溺水事故影像让学生们屏息凝神。随后开展的“闭气极限挑战”中,学生们捂住口鼻体验窒息感,脸色涨红的五年级学生陈磊感慨:“原来溺水这么可怕,以后绝对不会私自下水了。”

据了解,十堰市构建了“案例警示 + 实操体验”的沉浸式教学体系,通过互动问答强化“防溺水六不准”记忆,课后测评显示98.5%的学生可完整复述要诀;原创《危险邀约》情景剧,引导学生在模拟场景中高声拒绝“不去,危险,我就不去!”;专业救生员现场指导仰漂、水母漂等自救动作,教师分解水中抽筋自救技法;针对不同距离落水场景,学生们还动手制作竹竿、救援绳、空瓶、浮具等简易救援工具,学习正确施救方式。

仪式教育 文化浸润厚植安全认同

“天气再热,不到河塘去降温;水景再美,不到水中去感受……”在张湾区“六一”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上,全体学生齐诵防溺水“五不”倡议,稚嫩的声音中透着坚定。该市将安全教育与成长仪式深度融合,在“六一”“七一”等重要节点活动中增设“珍爱生命、守护安全”主题教育,让安全责任与成长使命同频共振。

张湾区43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赵金敏说:“当孩子们在入队仪式上郑重承诺远离危险水域时,这种仪式感会转化为内心的安全认同。”

数据验效 闭环管理量化教育成效

“防溺水核心要点综合掌握率达97.5%、97%学生明确拒绝野泳邀约、96%学生掌握正确呼救方式……”十堰市应急管理宣教中心展示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当地建立“即时测评 + 行为追踪”的效果检验机制,活动结束15分钟内对2.3万名学生开展即时问卷,同时跟踪课后行为,学生们主动制作防溺水手抄报、安全标语等手工作品,形成“教育 — 认知 — 行动”的正向循环。

“上周我家孩子用空饮料瓶做了救援浮具,还教我怎么绑绳子。”郧西县学生家长王先生笑着说,“这种能让孩子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安全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多了。”

目前,十堰市正将“四维宣教法”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通过精准化、场景化、仪式化、数据化的安全教育模式,为未成年人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蓝天下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 唐元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