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我们 | 赵凤林:玩转指尖上的“破镜重圆”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描述的正是古老的民间绝活——锔瓷。它能让破碎的瓷器在匠人的指尖涅槃重生。2022年,传承近千年的传统锔瓷技艺入选武汉市非遗名录,90后的赵凤林成为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新时代的我们》,一起来认识赵凤林。找碴、对缝、打眼、锔钉……不到半天时间,掉底的茶壶就在赵凤林的手中修复如初,滴水不漏。茶壶、茶杯、茶盖、餐盘、花瓶……展柜里,摆满了各类已修复和待修复的瓷器。
传统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赵凤林:我们现在正常的排单,都要排到两个月之后。
锔瓷,源于古人节约惜物的智慧。鼎盛时期,衍生出锔瓷“秀活”,通过金、银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补,更注重美观和艺术性。而在当下,赵凤林认为,修复人们与瓷器之间的情感连接,是锔瓷技艺焕发新生的土壤。
传统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赵凤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前两年,有一个小姐姐她拿了10只小杯子,每一只杯子的修复费用是500块钱。她的奶奶走了,她说看到这些杯子,就想起小时候的各种故事,它修复的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这份情感的纽带,这也是我们锔瓷存在的意义。
传承精髓,大胆创新,是赵凤林的坚持。锔钉,是锔瓷最重要的技法,用金银铜铁等材料打成扁平两脚钉,来加固构件或弥补裂缝,打孔是关键。不同的瓷器厚度不一,薄者仅1毫米左右,小孔深度约占瓷壁厚度的三分之二,再将锔钉扣入其中,将破损处牢牢箍gu住。力度、分寸,全凭日积月累的手上功夫。
传统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赵凤林:我们传统的锔瓷是不会用到任何的胶水,完全是靠我们的锔钉来把这个破碎的瓷器进行咬合,这才是手艺的精髓。
赵凤林还对锔瓷技艺和材料进行了创新。锔钉不再仅仅以金银为材料,他调配适合各类瓷器的合金材料,还研究出“无痕镶嵌”等技法;融入国画、书法提升锔瓷的艺术性;搜罗古瓷残片,通过包边、金缮、花钉等各项工艺,制作文创产品。经他的妙手,一块清代瓷器残片,成为古雅的饰品吊坠;一根瓷瓶断足,化身为茶杯盖子。传统工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了更多的活力。
传统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赵凤林:老瓷器它流传了千年,它背后承载的是文化。我们也会经常开展非遗进社区或者非遗公益活动,同时我们在学校里面也开设课程,让大学生能够手把手地去感受锔瓷的魅力。
一家小店、一张方桌、一盏明灯,这小小的天地里,90后赵凤林用十一年的时间,将爱好变成了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锔瓷。如今,已有四十多人拜他为师,未来,他们将一起把锔瓷技艺带向更广、更远的世界。
(长江云新闻记者 秦婧 王磊 责任编辑 李媛 谢宝莹)
